? ? ? ?
? ? ? ?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也有自己的病態(tài)表現(xiàn)。從前人們生活在形而上的世界里,受到宗教和道德的指引,相信著從此岸到彼岸必然擁有一條道路,為每一種行動找到一個目標,垂直地挖掘著生命的深度。
? ? ? ? 如今,現(xiàn)代哲學把我們從這種形而上的世界中拽出來,告訴我們生命并不存在形而上的世界。它不是從出發(fā)點到目的地,它從來都是雜亂、膚淺、虛假、重復,像一個雜貨鋪,所有東西都攤開在我們面前,我們只能看到一個維度。于是生活的意義被消解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心中失去了生的渴望,隨之淡化的還有死的畏懼。
? ? ? ?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生死不再像從前那樣仿佛是地球的兩極,它們在逐漸靠攏,甚至于生不如死這樣的論斷越來越多。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生活在物質富足的和平時期,對生的認識不及戰(zhàn)爭年代那般深刻,必然也沒有太多的渴望和激情;而死亡也沒什么可怕的,當我們目睹了社會的雜亂骯臟,四處碰壁,無路可出的時候,死亡永遠是最后一種選擇。
? ? ? ? 對死亡的恐懼逐漸轉變?yōu)橐环N漠然的情緒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這只潘多拉魔盒。年輕人比起死亡,更害怕的是迷茫和痛苦,更害怕的是恥辱和創(chuàng)傷,于是當眼前的痛苦被放大出無數(shù)倍的時候,脆弱的人能夠拿出的武器只有死亡。或許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死亡是可怕的,是催人淚下的,但是在這個現(xiàn)代舞臺上,死亡是懦弱的,是逃避的。
? ? ? ? 我并不是想將一場悲劇歸咎于個人的軟弱和不完美,只是大多時候,那些離開我們的人都是輸給了后現(xiàn)代的困境。我們固然被現(xiàn)代哲學拋棄,固然被人家粉碎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可是我們依然是有選擇的,當然,除去死亡這一條。很多人覺得死亡是最干凈瀟灑的解決方法,因為它永遠能夠給你機會逃避最糟糕的處境,即使你已經家破人亡,債臺高筑。但事實上,它不過是標志著你在生命這場戰(zhàn)役中的失敗結局。
? ? ? ? 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是在認清生活本來面目之后,依然能夠熱愛生活的人。的確,認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需要做到的,是頭腦清醒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和勇士,因為他們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道生命是一場無聊的游戲,卻還依然孤獨堅持著。
PS:許如聞,90后文字愛好者,愛書者,文筆淺陋,有興趣的書友可以互相關注,多多交流。
?聲明:本人發(fā)布作品均為個人原創(chuàng),如非原創(chuàng),會特殊注明。轉載請注明出處,但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