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文/筱莞爾
《歡樂頌》的熱播,讓人們把眼光再次聚焦在了這些龐大的外飄一族,他們背井離鄉,不辭辛勞,一心想著能在北上廣落戶扎根,成就一番事業。
在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勇敢的,優秀的人群,他們再上海打拼多年,有人心灰意冷,黯然回鄉,有人卻扎根落戶,風聲水起。
為何有人十年一搏可以如魚得水,而有人打拼十年卻依然在局外?
1.局外人的困惑
我的好友陌陌出生于安徽,看著父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不完的農活,卻生活依然窘迫。
她說一定要離開這種沒有指望的地方,重復父輩們的日子,她上學很努力,卻迫于家中的經濟條件,念完高中父親就讓她找工作,掙錢貼補家用,其實父親已經很仁慈了,在他們村里像她一樣大的女孩早早就嫁人,生下娃外出打工去了,一歲不到的娃都是由爺爺奶奶帶。比比她們,陌陌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的,沒有家室所累,可以一展拳腳。
高中畢業后她選擇去上海,做學徒,學技術,一路打拼,幾年的打拼經歷,使她如愿以償進了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公司很小,老板加員工就5人。 在那里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兩人為了留在這個城市而不懈的努力,后來自己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
別以為廣告公司就是電視劇中演得那樣,光鮮亮麗的衣著,各種創意團隊,高大上的客戶洽談,上檔次的工作環境。
陌陌家的小公司什么都要自己親力親為,戶外廣告自己安裝,客戶的要求反復推敲,晚上為了趕進度加班加點,沒白天沒黑夜。 還有討不完的三角債,年頭的業務,年底都沒拿到廣告費。
陌陌和老公靠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上海總算掙得一份家業,在郊縣買了房,買了車。
但陌陌說自己沒有歸屬感,就如同沒有根的浮萍,總覺得沒著沒落,在上海呆了那么久自己依然只是局外人,總覺得與這城市格格不入,總還想著有朝一日榮歸故里的踏實。
像陌陌這樣的局外人很多,他們在上海呆了十幾年還是不會說一句上海話,他們的圈子依然是自己的同鄉圈,生意往來基本也是同鄉的抱團。
這樣自然也無法融入到這個城市中,各自為營筑起堅不可破的堡壘。
很多人說上海人排外,其實異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們覺得上海人精明,上海人看不起人,所以他也看不起上海人,不想和上海人接觸。
但是,你生活在人家的地方,你在這個地方生活工作,甚至安家落戶,你都不能拿出點誠意來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情感,你如何能融入到這個城市,城市由人與人的交互,組合成一張交際網,沒有交互的城市如何能稱為城市。
上海還是很海派,它歡迎來之五湖四海的朋友,也愿意接納他們。 只是異鄉人總有在異鄉的不自信,怕介入陌生的圈子,怕不被接納的尷尬。
這是國人傳統思想的裹夾,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親切。
鄉音總會讓人擁有安全感,而對于陌生的恐懼,不只是異鄉人有,遠在異國他鄉的華人也有,他們只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抱團生存,對于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也無所適從,不能敞開心扉,害怕被拒絕,害怕被輕視。
2.融入的生存法則
跟好友麗玲談起這種現象,麗玲說這現象很普遍,其實還是不自信的表現,他們關上自己的心門,固步自封,說的更明白點,是一種自卑,也是一種自負。
麗玲也是異鄉客,她來自湖北,在初中就隨父母來上海讀書,她說剛來上海讀書的時候總覺得被邊緣化,她不搭理別人,別人也不搭理她,她覺得這是一個冷漠的城市,她懷念在湖北的日子,好多朋友讓她牽掛,想到他們才覺得親切。
后來有同學主動與她交流,她發現自己在假想的如果中屏蔽了交際圈,不是圈子不接納她,而是自己認定圈子不會接納她而選擇躲避。
麗玲說只有深入了解才會發現,各個地方不同文化背景和發展造就了一個地方比較特殊的人情世故而已。
打個比方,今天我穿了件自己覺得很漂亮的裙子去上班,一個上海同事對我說這裙子款式不錯,就是質感略差,你應該寧愿貴些買些有質感的,會比較有檔次。 我可能會覺得被輕視,但如果這是同鄉對我這么說。我可能會當作是一個很好的建議,說不定還會探討一下去哪里買東西又便宜又實惠,然后相約一起去。
所以,不是上海人在排斥異鄉人,只是異鄉人從心里也不想接受他們,所以互相得猜忌,不信任,以己度他心,隔閡也越來越大。
麗玲說融入也有法則,若按照法則去做會有很大的收獲。
法則一:主動介入,不把自己當異鄉客,只要聊得來,不管是不是同鄉都能成朋友。
法則二:足夠自信,與任何人交流都不卑不亢,不降低自己的階層,不唯唯諾諾,不阿諛奉承,只有足夠自信才不會讓人輕看。
法則三:提升學識,接受新生事物,時刻處于拋出來的任何話題都能從容的接上,永不冷場。
法則四:付出真心,以誠相待,不會為了迎合而虛情假意,再好的偽裝者都會有被識破的一天。
法則五:積極參與各類社交活動,融入圈子,讓自己不被邊緣化。
麗玲用她的生存法則在上海混得風生水起,社交圈也很廣,有上海人,臺灣人,香港人,同鄉人,異鄉人,國外友人……
每個圈子她都能和諧融入,我說她有幾把刷子到處都能刷上幾把。 麗玲進過國企從事過辦公室助理;進過外企做過HR;也曾經一時興起開過咖啡館當過老板,現正在醞釀下一個目標計劃。
不得不說她是異鄉人在上海適應能力比較強的,她會說一口上海話,如果她跟別人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人家也一準信。
她說融入一個城市,先要學會這個城市的方言,跟人交流時讓人忘卻你是異鄉人,那樣才會沒有戒備,暢所欲言。
3.使自己足夠優秀
不要認為北上廣容不得異鄉人,這是觀念還沒調整,頻道還未調準。
首先,不能把自己當成異鄉人,要學會用本地思維模式考慮問題,隨時調準頻道。
其次,要主動介入,主動接觸各個層面的人群,去了解他們,去認識他們。
同鄉黨的抱團方式,縱然力量比一個人的力量要大,卻可能他們失去的卻是能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來抱大團的好機會。
想在大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并在北上廣牢牢地扎根,就應該先改變自己。
小陸是麗玲的朋友,一位隨時能調整戰略的成功人士,他事業有成,并娶了上海小嬌妻,有一雙兒女,算在上海真正扎下了根。
他的成功不是瞬間的自我定位,這是一個長久積蓄能量的過程。
小陸河北人,從初中時期就對自己有明確的方向定位,一定要去上海發展,高中報考的志愿就是上海復旦大學。
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復旦,他的路就這樣一步步成功的鋪設,咪蒙說,讀書是唯一公平改變命運的方式,我認同。
而真正能改變命運的往往是那些目標明確,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的人群。
小陸就是對自己要什么有明確認知的人,名校畢業,抓住契機,一步一個腳印,從中層干起,一直做到某知名品牌家居企業職業經理人。
他這種融入是一種有意識的戰略性融入,事業型融入,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的事業層級決定你接觸的人群層面,擁有自我開放型思維模式也是一種必然。
從工作入手融入到這個大城市,城市的功利帶來的好處在他的身上有著充分的體現。 你的自我價值越高,必然也會被重視,無法忽略你的存在。
說了那么多,想成為北上廣的佼佼者,你必須足夠優秀,如若不夠優秀,你必須有策略和手段。
鄧文迪從一名普通的大學生起步,闖蕩美國、讀書、工作,到結識傳媒大亨——新聞集團總裁魯珀特·默多克,并成為其第三任妻子。 離婚后,她還擁有了10億美元的補償金,可以說,鄧文迪的人生是“一個傳奇女人的奮斗史”。
她的聰明在于她明白自己要什么,目標之明確,手段之高明,效果之顯著,收獲之龐大,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不放過任何可以利用的人脈,她可以用從美國飛香港的短短數小時里,搞定恰巧坐她身邊的默多克新聞集團的時任董事布魯斯·丘吉爾,輕而易舉謀到了衛星電視公司總部實習生的工作,并有機會接近新聞傳媒大亨默多克,并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這種高效能的融入度,任誰也比不上。
如果將快速融入新環境歸為一種技能,可以說鄧文迪是當之無愧的高手,縱然我對她的手段無法茍同,但她的成功還是有目共睹的。
敢于跨出一大步,自信面對周圍任何人,只有你足夠有能力,足夠有價值,你的其他弱項才會被忽略。
如何快速融入大城市中去,還是需要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優秀,更具價值,其實一切事情都是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