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第15篇
昨天是周日。忙碌了一周之后,我特意把周日定為我的休息日,這一天我打算懶散地度過——睡到自然醒、不運動、也不工作,就悠閑地呆著??傊揖拖牒煤梅潘梢幌?。我以為這樣的一天會很愜意,但是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點都不覺得“爽”。
其實因為生物鐘的原因,我早上六點多就已經醒了,但是為了“放松”,我一直賴到八點才起,這期間總是醒一會兒,昏睡一會兒。八點起床的時候,我沒有自己所期盼的那種舒服感,反而覺得有些昏沉。人睡多了,反而沒精神。整個白天我都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在愛奇藝上找各種視頻看,雖然看得時候還挺開心,但是看完之后就有一種空虛和無聊的感覺。
到了下午4點,我覺得自己實在受不了自己這種昏昏欲睡、沒有精神的狀態,于是還是決定運動一下。我在橢圓儀上邊跑步,邊聽傳媒大學閻亮老師的廣告配音課程。老師這一課講的是學習方法和方向的探究,這個話題正是我感興趣的,而且和我之前寫的《“自學”并非最佳方式》有很多聯系,老師的分析又給了我一些新的啟發,我的大腦在這種刺激下開始興奮起來。跑完之后,我洗了個澡,整個人變得精神多了。最終,我放棄了“今天不工作”的決定,開始寫新稿子和封面設計。這時,我才重新找到那種心靈所需要的“快樂”。
這樣的體驗,我相信大家都經歷過。我們以為美好生活就是那種什么都不做的悠閑狀態,其實不然。悠閑的時候,身體是放松的,但大腦卻是無聊難耐的,只有當我們投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大腦才最興奮,那才是大腦渴望的快樂,也是一個人的最佳狀態。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用“心流”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態,它指的是那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齊克森米哈認為這才是人生的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也就是說,這種投入、沉浸的狀態是大腦所有可以擁有的體驗中最佳的體驗。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人生中時常找到這種心流狀態,那么他一定是充實、滿足和快樂的。所以說,美好人生的關鍵在于,能夠找到一件自己愿意全情投入的事情,當然,最好這件事情還能給你帶來收入。
那么什么樣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帶來心流體驗呢?首先這件事情必須是你自己想要去做的,而不是別人讓你去做。這其實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么有時候把興趣變成職業之后,你就會失去對它的熱愛,因為你失去了主動權,但你感覺自己做某件事情是因為老板要求或者客戶需要的時候,就會失去那種內在動力。沒有了內在動力,失去了主動性,那么也就無法獲得心流體驗。說實話,我對畫畫的熱愛就是這么被毀掉的,初中我是作為藝術特長生進入省重點中學,原本是個人的一個愛好但是卻變成了一件要逼著去做的事情,每個周末我都要呆在畫室,漸漸地畫畫變成了一件我討厭的,想要逃離的事情。后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拒絕選擇英文做為大學專業,因為我不想失去對它的興趣。
其次,在這件事情能夠給我們提供一條專精之路,也就是說,它必須是有挑戰的,而我們能夠在這種不斷應對挑戰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從難度的角度上來看,任何事情都可以分為這三類:太容易、有挑戰、太難。太容易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沒有挑戰,我們很容易就會進入無聊的狀態,所以那些執行類的,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工作無法給到我們心流體驗,這樣的工作做久了就會很煩。有挑戰意味著,這件事情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投入精力才行,但它又沒有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這樣的事情一旦完成,我們就會有一種特別滿足的感覺,而完成之后,我們的能力就又提高了一點點,如果下一次任務能夠比原來難度高一些,讓我們感覺有挑戰,那么對于我們來說就又是一次心流體驗。如果一件事情太難,那么我們就會變得焦慮不安,沒有自信,這種狀態是很糟糕的,所以也沒有辦法給我們帶來心流體驗。我現在的工作之所以讓我快樂,就是因為它對我來說是有挑戰的,但是我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我的能力在不斷增長。
最后,我們還需要在所作的事情中找到意義感,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的意義在哪里,對其他人來說有什么價值。這就是為什么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所謂的“使命”,但是很多公司的使命是擺著看的,員工從領導或者CEO那里完全感受不到這種使命感,他們自然也不會有。沒有意義,一個人就會覺得迷茫,如果說大腦渴望的是最佳體驗式的快樂,那么心靈最需要的就是意義,沒有意義的靈魂是枯萎的,只有意義才能讓一個靈魂充滿活力。人始終還是社會動物,我們需要連接,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對他人來說是有價值的,我們無法只為自己而活。我想,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有了孩子之后會感覺更幸福,因為有了意義感,從此以后不再是為自己而活了,而是有了超越自己的意義感。
所以說,想過真正美好的人生,我們就必須要找到一件我們發自內心想做,能過全情投入的,并且能從中獲得意義和成長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