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分管灌溉的本家爺爺今天一早就開著小電瓶四處晃悠,車簍里夾了一只擴音喇叭,音量調到最大,反復播送今日即將開渠放水的消息,讓田里干旱缺水的早做準備,寧一吃個早飯的時間,小電瓶已經從東轉悠到西溜達了一整圈兒了。
本家爺爺這么多年一直是村里播送廣播的一把手,現在廣播早已過時,家家戶戶掛在廊影下的小廣播拆得拆,卸得卸,賣得賣,爺爺一開始還挺當個寶貝,沒舍得賣,說要留個紀念,此后寧一在后院糧囤臺子上有幸見過一回,后來也忘記了到底賣了沒有。又幾年,等寧一上高中,村子東南角的電線柱子上高高坐了十幾年的大喇叭也被趕下了王座,村里有大事要通知,比如體檢,都是靠女人們的兩只耳朵一張嘴。
過了好幾個寂靜少言的春夏,寧一居然開始懷念起有人在耳邊操著一口鄉音念叨瑣事的日子了,就像一個一起長大的小伙伴,突然有一天他不見了,換做誰都會想念的。
況且這個小伙伴可會講故事了。
這幾天一直在循環一首歌,《齊天大圣》,對剛看完《悟空傳》的寧一而言,這首歌寫得真的太棒了,完全符合她對美猴王的想象。歌不是重點,重點是有一句評論勾起了寧一遙遠的回憶。
中國人的美猴王情節真的太重了。
寧一第一反應是認同,第二反應是自省,省著省著,就找著根源了。
她可是聽著小伙伴講的《西游記》的評書長大的呀,那聲情并茂的講解可吸引孩子了,可不比蝌蚪一樣密密麻麻的漢字好看不少嘛。
之后西游記一天天慢慢講完了,小伙伴也會講水滸,三國,隋唐英雄等等有意思的故事,唯獨落下紅樓沒有講,或許是太溫柔了,不太好講,所以寧一也只好憋著一肚子的無趣去看原著。到了高中,語文附加題有名著閱讀題,但凡碰上孫猴子,寧一絕對十拿九穩,不期遇見紅樓,那可就聽天由命了。
大一四個舍友,一個愛紅樓,一個愛西游,一個愛三國,一個啥都不愛,于是辯論成了宿舍的日常,偶爾瘋起來三國使出美人計大戰師徒也是有可能的。
兒時聽慣了廣播,現在也常去找一些評書來聽,可翻來覆去愣是找不到當年的好聲音,倒是聽說那位小伙伴被老天爺請去說書了,寧一有些難過,不知老天爺會不會為難他,問他為什么知道上天的秘密,或者治他泄露天庭機密的罪呢。
很多文學作品喜歡用說書人這個角色,寫一些曠世傳說、私人野史,寧一看了不少,覺得跟童年里小伙伴的形象有點出入,沒有太契合他氣質的人物,好像沒有骨頭的一張皮囊,讓他說什么便鸚鵡學舌地說什么,從沒有自己的靈魂,說書人沒有靈魂那叫什么,那不是作者用來承接劇情的一個工具嗎?
兒女情長固然動人,說書人卻從不會講紅樓,那文學創作又何必為了博人眼球顛覆他的形象,委屈他講一些不愿意講的小情小愛呢?那可是寧一的初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