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覺得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也不要什么男女朋友,就喜歡一個人呆著”為主要特征的男女青年,被美其名曰為“佛系男女”。
與之相匹配的是佛系戀愛。相處原則是不矯情不強求,懶得吵架,偶爾可以忍受對方的無理取鬧,只要別太過分就行,好像已經過了憧憬童話水晶的年紀。
身邊的95后們高呼中槍了,好像一個個的都遁入空門似的,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不主動尋找愛侶,嫌戀愛太麻煩。
我和我身邊的95后差不多是這樣的。
正處在一個談純情小戀愛太晚,談婚論嫁又太早的尷尬階段。
積蓄很難超過四位數,逛街只去固定的幾個店,經常籌劃著要看幾本書、幾部電影,然而過幾天就被雜事蓋住了,被畢業旅行的期待或者結束后的空虛籠罩著。
出國、考研、上班的三批人之間漸漸壘起了透明墻,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人生遲早踏入生活樂趣逐漸稀少、憂愁麻煩逐漸增加的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是無期徒刑。
于是對待戀愛也有一種看破紅塵遍覽云卷云舒后的超然:對自己得不到的人已經沒有那種要和對方在一起的決心了,退而求其次只是給自己徒增麻煩。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句話已經戳不動自己了,目前的狀態是“得不到的就算了吧,以后得不到的會更多。”
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有什么意思呢,畢竟能走到最后的就那么一個或者沒有。而大多數感情又是經不起時間的扭曲的。
如果和真心愛慕的人注定是無法踏入感情的,那么這個世界能恩賜我和他保持聯系的可能就好了。
“得不到又怎樣,得不到的才是我的。”
遠遠的看著,看著對方和別人戀愛,結婚,生子,相互厭煩,成為平庸的不再發光的人,變丑,離婚,失業,一事無成,老去………人生嘛,一場戲。
我們表面張揚跋扈,實際上永遠不敢低估自己令人厭煩的程度,最大的愿望是穿上隱身衣,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被注意。
我們是不大敢給自己喜歡的人點贊的,頂多偷窺下對方的微博,最常訪問但不關注。
會蠻擔心如果貿然關注了之后,人家因為我的關注不敢正常玩微博了,或者干脆退出微博了,這樣連偷偷地看對方的生活都做不到了。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身邊一個正在準備分手的女孩對我說:“準確的說,我不是不談戀愛了,而是不敢投入地談了,付出對我們來說是奢侈品。”
就算置身戀愛之中,也感受不到任何戀愛帶來的愉快。
她早就知道男生要出國的,但是兩個人還是在一起了,沒想過未來的事。“一畢業就分手”對他們來說不是魔咒,而是兩個人都不說但是已經約定俗成的事。
于是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各取所需的關系。她給男生的生活提供情趣和照料,會把蘋果切成一塊塊送到他嘴里。男生給她安全感,同時也是個長期飯票。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聊兩句情緒不對了就容易說出點真心話。
男生說等他出國了就找個外國妞談戀愛,女生說現在就有個家里五套房的在追我呢。
最近倆人準備和平分手,以后應該也不會老死不相往來,可能見面還會打個招呼。
我問她,你真的愛過他嗎?
她很篤定也不在乎的說,沒有啊,他應該也沒愛過我。
又有什么關系?動心就是傷筋動骨,搞不好會把自己的路也走歪了。
動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那種給把前桌女生的頭發系在板凳上,給隔壁男生買一杯熱奶茶這種事好像很遙遠了。
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為房租焦頭爛額,要憂愁的每件事好像都比談戀愛重要。先解決生活基本需求吧,精神層次的追求太遠了,如果寂寞得不行了再說吧。
出國和讀研本以為會認識大量朋友,和剛進入本科的心情一樣輕松自由,可是每天見的人就是固定那么幾個,夜深人靜時孤獨襲來很抓心撓肝了。
第一批95后,二十出頭,正在面臨人生最焦慮最恐慌的階段。周圍的物質和精神產物猶如瀑布向他們劈頭襲來,越是豐富就越像置身荒原。哪一條路都是對的,有趣的人類很多,但是面對自身的時候,只有乏味。
我還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還沒有足夠的積蓄去和愛的人過上不為生計憂愁的生活,我還沒有足夠準備好讓一個人介入我的世界……
認識新戀人是很困難的事,以前我們好像有一百種方法去接近一個人,現在每往前走一步,心就往下墜一格。
“我一定會等到的。”
都是持著這樣的想法前行著。
不過,你真的愛過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