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遺傳下來的書籍中,記錄了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
據說呢,堯最早實行禪讓制度。他年老的時候,召集各部落首腦議事,大家推舉舜繼承堯的帝位,在堯去世之后呢,舜正式繼承了帝王之位。舜年老的時候呢,又選禹為繼承人。等到禹做了一輩子帝王,年老的時候呢,又舉薦益為繼承人。但是禹死后,啟繼承了權位。這個啟呢,是禹的兒子,這就打破了公天下的制度,開始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
于是呢,史學界就有了一種觀點。認為“禪讓制”是人為塑造出來的,也就是如今我們常說的“編故事呢”,“糟老頭子壞得很,信你個鬼啊?”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一種“篡奪”說。《韓非子》一書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堯、舜、湯、周武王這四個人啊,都是弒君的人,殺死自己的主子奪得權位,可是天下人呢不知道,還一直贊譽他們。
除了《韓非子》之外,《竹書記年》、《山海經》所引用的有關傳說也有記述。《竹書記年》有述:“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丹朱是誰呢?是堯的兒子。舜囚堯,就是把堯關押起來了;偃塞呢,就是禁閉。把堯的兒子丹朱呢,也給關了禁閉。父子無法相見,不知情況啊,兒子想去找老頭子的舊部死黨解救老頭子,也沒辦法啊,做不到啊。那時候,也沒手機微信啊。完全被切斷了通訊啊。《山海經》里面又說“后稷放帝丹朱于丹水”(后人,認為筆誤《史記》認為應是“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也就是說后稷,這個人呢,把堯的兒子丹朱放逐到了丹水之濱。那后稷是什么人呢?是堯舜時期掌管農業的,就像現在的農業部長吧。這里面問題就來了,這個后稷在堯掌權時,就管農業。在遠古,農業就是天下一等一的大事啊,民以食為天啊,那時沒有職業的軍隊,族人男耕女織,平時為農獵,戰時是戰士,也就是后稷應該是個權傾天下的大人物啊。堯做帝的時候,他就當上官啦,舜做帝,他還是主要領導,核心常委啊,并且還是靠前的。可以想象啊,證明舜是很信任他的啊。他把先帝的兒子放逐到丹水,會不會是保護先帝之后呢?還算是個有人情味的人呢?但是,古人只言片語,誰知道呢?不過,根據歷史推斷,你會有所發現。丹水在哪里呢?現今的河南省南陽市一帶。河南河北的河,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黃河。大禹治水的水,是哪里的水?也是丹水。舜治水是失敗的,后來禹治水成功,才贏得威望。也就是說,后稷這個小子,把他先主子的兒子,放逐到了黃泛區啊。這是不好明著殺啊,讓大自然替他們下手啊。他要么就是借搞丹朱討好舜,要么就是本來就跟舜一伙的,舜能篡位有他的參與啊。
總之呢,堯舜禹之后的傳說,書籍有的是懷疑禪讓制的。大概情況:堯在末年把位置傳給丹朱,但有勢力的舜,借口堯破壞了民主制度,發動政變,把堯囚禁了起來,他的得力干將把丹朱流放到了很難存活的地區,于是舜就篡奪了最高領導權。同樣,舜臨死了,也想把位子傳給兒子,被禹以同樣的理由篡奪了領導權。
從如今的唯物主義思想看呢,“篡奪說”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禪讓制”。為什么呢?因為人性都是自私的,比如現今按照絕大部分人的思想,你家的房子、車子、票子,你死的時候肯給別人啊?還不是給自己家的人啊。那個時候,帝王就是各個部落的頭,類似盟主,并不具體插手到各個小部落的小事。遠古的生存環境惡劣,食物稀罕,部落之間,為了食物經常發生戰爭,朝不保夕,雖然在如今看來就是械斗。但是那種械斗,都是往死里整啊!野蠻人的生死之戰啊。那時的帝是什么,是各部落的盟主啊,有話語權,有領導權,誰不想自己活著,不想自己的族人多些活著,能輕易把這個權力交出去呢?所以啊,政權是不可能有人送給你的,唯一的辦法是靠武裝斗爭獲得啊。只不過這個斗爭的方式方法,規模程度有各種情況。
那為什么很多正史里推崇“禪讓制”的傳說呢?現代有句罵人的話叫做“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自己要做皇帝,不得弄得冠冕堂皇的呀,自夸有才啊,有德啊!比如你看后來的,曹魏,漢獻帝是真的把皇位讓給曹丕的啊,舉行了儀式啊。曹丕跟天下人說,我是正統的帝王啊,漢獻帝下詔傳位的啊,你們要奉天子命啊。可是,漢獻帝他不下詔,能活嗎?即使是下了詔,也是茍且一時啊,最終還是個屈辱之死啊。當然啦,歷史有時也是講究報應的,后來曹家的天下,被司馬懿的后人,司馬家用同樣的手段,也給“禪讓”去了。
說穿了,禪讓制是塑造出來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面子工程”,是政治手段的美化。政權的更迭,無不透著陰謀或殺戮。
一將功成萬骨枯,龍椅之下墊將頭!這才是政權獲得的形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