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條約,簽訂的過程卻有些隨意,甚至有些兒戲,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時間回到1842年7月,月底,英軍攻陷鎮江,逼近六朝古都南京。此時,戰爭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兩年,清政府對英軍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以“剿滅”為主,慢慢變成“先剿后撫”,而隨著南京城危在旦夕,清政府上下已經明白英軍是“剿”不下去了,要結束戰爭,只能與英軍展開談判。
其實,早在英軍攻陷鎮江之前,1842年4月,道光皇帝便已派出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南下杭州,準備在“先剿后撫”的政策之下,在軍事上取得幾場勝利后,再由耆英他們出面和談,至少在談判桌上能多些籌碼。
然而,戰場局勢急劇變化,英軍很快連下數城,原本已在南下廣州路上的欽差大臣耆英被道光帝一道圣旨又叫回了杭州。此前,道光因為得到了錯誤的戰場情報,認為戰爭的進展還算順利,堅定了對英軍以“剿”為主的政策,而耆英、伊里布反復強調的戰場悲觀情緒已然讓皇帝不高興了,因此下旨“耆英著仍帶欽差大臣關防,馳驛前赴廣州將軍之任。”
但是,戰場局勢大大出乎道光皇帝的意料,很快,乍浦失守的消息傳來,這里是杭州的門戶,這位反反復復的皇帝再次陷入了糾結之中,對耆英下旨不要再去廣州了,速速回到杭州,先把眼前的問題處理好了再說,且看英軍是想打還是想和。
鎮江淪陷、南京被圍的消息傳來時,耆英、伊里布等人正在嘉興城內,在此之前,剛剛被道光授予四品頂戴、署理乍浦副都統的伊里布已經開始與英國人有所接觸,希望英軍能夠罷兵談和,但英國人提出,要和談可以,但前提是大清皇帝要同意英國外相巴麥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提出的條件,同時,清國還需要派出一位全權談判代表。
英軍兵臨南京城下,首先坐不住的是城內的兩江總督牛鑒,他一面派人與英方全權代表璞鼎查接觸,英方表示需要交300萬元的“贖城費”,牛鑒答應分兩次給60萬,另一方面,他又派人去催促耆英、伊里布速來南京城共商退敵大計。
當天夜里,牛鑒的手下終于在嘉興見到了耆英和伊里布,他們經過一番商討,決定先行派出伊里布的心腹張喜連夜前往南京,以助牛鑒一臂之力,并臨時授予張喜五品頂戴。可見,這位在后來的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張大人品級并不大,甚至不是朝廷正式冊封的,可以說是一個“臨時工”。
張喜連夜快馬加鞭,第二天中午,也就是8月7日中午到達南京,見到了兩江總督牛鑒。牛鑒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欽差大臣的人,牛鑒說英軍今天就要攻打南京城了,這可怎么辦啊,張喜安慰他說,沒事,今天是他們英國人的禮拜日,他們不會進攻的,明天欽差大臣他們就到了。
牛鑒算了松了一口氣,趕緊派人向璞鼎查傳話,我們的欽差大臣明天就到,有什么事明天再談。
第二天,也就是8月8日,伊里布先行到達南京,他派張喜前往英國軍艦,與英方交涉。英國人此前與伊里布有過接觸,并且伊里布曾經善待過英軍俘虜,因此對他頗有好感,他們知道張喜是伊里布的心腹,多少也能代表伊里布,于是雙方談了一天,最后約定,英文可以先把本方的要求擬定一個文本,等第二天南京方面再派人來取。
8月9日,南京方面派人前往英軍艦上取文書,并答應可以把“贖城費”提高到100萬,但英國方面還沒及時把文書擬定呢,于是南京派去的人只得在英軍艦上苦等一夜。
然而,南京城內卻對這一情況不了解,從白天等到黑夜,派去的人還是沒能回來,南京城開始謠傳,英軍將在11日臨晨攻城,城內眼看將要大亂。
南京方面再次派出張喜前去與英國人交涉,并讓他向英方轉達可以給英方300萬元的“贖城費”,千萬不要攻城。
經過一夜交涉,11日上午,張喜回到南京城,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英國人同意進行談判,只要答應他們的條件,他們就不攻城,贖城費也不要了。南京城內的官員們喜出望外,只要不攻城,英國人提什么條件都答應,此時,欽臣大臣耆英也終于趕到了南京,終于有個能拍板的人了。
8月12日,欽差大臣耆英正式委派張喜、塔芬布作為談判代表,與英文進行談判,英方見南京方面派出的官員級別如此低級,璞鼎查也只派了自己的秘書麻恭少校和翻譯馬儒翰作為代表,雙方在南京城外的靜海寺會見。
英方向張喜他們出具了已經擬定的條約草案,并作了逐條講解,要求張喜他們抄寫一份帶回去,如果南京方面有什么意見,可以直接寫在上面。
在英方提出的條件中,主要有賠款、割地、五口通商、廢除行商、平行外交等內容,英方的條件已經發出,就等中方提出意見,開始磋商了。
然而,當張喜拿著英方的條約草案回到南京城的時候,耆英、伊里布和牛鑒幾位朝廷大員竟然就此認為已經萬事大吉了,只要英方不攻城了就什么都好說,英文轉來的條約草案看都沒看,就交給牛鑒手下一個姓蕭的師爺,蕭師爺大概瀏覽了一下,說了句“滯礙難行”,就扔到一堆文書之中。
第二天,8月13日,按照前一天的約定,南京方面應該已經看過了英方提出的條件,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一并交給英方,于是一大早,張喜便去兩江總督府找牛鑒要英方昨天給的條約草案。
牛鑒這才想起條約草案的事,趕緊找蕭師爺要,而蕭師爺此時正外出訪客,找不到人,牛鑒他們幾位大人又沒看過條約草案,根本不知如何回復英國人。沒有辦法,張喜等人只得空手前往靜海寺,與英國人會面。
英國人見張喜他們空手而來,問文書呢,張喜只得騙英國人,欽差大人正在研究呢,等研究好了再回復你們。
英國人感覺受到了欺騙,指責南京方面根本無意講和,張喜等人此時左右為難,自己就是個五品頂戴,這般大事怎么能夠做主,充其量就是個傳話的,而英國人呢,簡單商量了一下,給出了最后通牒,明天天亮之前一定要有個明確的答復,不然我們就攻城了。
張喜只得再次回到南京城,并把英國人的意見告訴了耆英、伊里布、牛鑒幾位大人。耆英等人原以為已經風平浪靜,誰知事情哪有這么簡單,于是趕緊找來蕭師爺,找他要昨晚英國人給的那份文件,蕭師爺完全沒反應過來,想了半天才從一堆文書中翻出來。
耆英等人看了看條約草案的內容,商量了一下,認為形勢危急,只有答應了英國人全部要求,他們才肯善罷甘休,因此,對英國人提出的條件,除了幾條非實質性的內容要求以后再議外,其他的“一概允準”。
事實果真如此嗎,似乎并不盡然,英國人只是想讓南京方面有個答復,簽約的過程本就是一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并不必然一開始就要答應英國人的全部要求,可耆英他們呢,哪里懂得這些,巴不得馬上簽約,好讓英國人趕快撤軍。
于是,13日深夜,張喜又匆忙出了南京城,他要趕在天亮前,把南京方面同意英方要求的照會、道光皇帝授予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的圣旨一并帶給英方,從而顯示談判誠意。
第二天,8月14號中午,南京方面派出江蘇按察使黃恩彤和四等侍衛咸齡作為代表與英方進行談判,這次的談判代表級別明顯高了許多,而英方參加這次談判的人員還是麻恭、馬儒翰等人。
會談開始后,麻恭首先拿出自己的委任狀,又將璞鼎查的委任狀也拿出,讓南京方面查看,隨后,黃恩彤他們也鄭重其事地將道光皇帝委任耆英為欽差大臣的圣旨拿出來,英國人看到這東西,這才勉強承認了耆英全權談判大臣的身份。
英國人首先拿出事先擬好的條款,分中英文謄寫了一式兩份,雙方開始討論條約內容,由于耆英等人事前已全部認可了英方提出的條約草案,因此談判進行的極為順利,走了個形式即告結束,條約內容基本敲定,談判的主體工作已經完成,剩下的事情,就是完成條約正式中英文文本的準備工作,最后簽約。
直到此時,在條約基本敲定前,雙方的主要談判代表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一次,就這樣通過手下人就把條約的主要內容“談妥了”。
8月16日,英方根據談判情況,擬定了條約文本,17日,南京方面拿到條約文本,19日,雙方再次會談,南京方面的談判代表黃恩彤、咸齡聽取了英方對條約的說明,并表示愿意接受條約文本,同日,條約文本被送往北京。
其實,在雙方磋商期間,耆英、伊里布、牛鑒就曾聯名給道光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向皇帝匯報了目前南京城的局勢是如何危急,而英國人無非就是想要“貿易通商而已”,并沒有其他“異謀”,不如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以保江南大局。
條約文本已經敲定,雙方的心情似乎可以放松一下了,南京方面主動提議雙方搞些互相拜訪的禮儀活動,英方表示同意,于是在8月20號這天,清政府的談判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鑒等人終于親自出面了,他們一行人登上了英軍軍艦“皋華麗號”上進行拜訪,受到了英方的熱烈歡迎,作為回禮,8 月 24 日,英方代表至靜海寺,同樣受到了南京方面的隆重接待。
第二天,8月25號,南京的大員們突發奇想,認為咱大清怎么說也是“禮儀之邦”,英國人萬里迢迢而來,咱們也應該盡盡地主之誼,于是準備了許多肥牛、雞鴨和米面給英國人送去。
8月26日,璞鼎查再次帶著一群人進了南京城,正式交付條約文本,雙方對條約又進行了一番詳細審讀,對條約內容作了最后的決定,同一天,耆英等人把當天議定的條約文本再次上呈道光帝。
經雙方商議,決定于 29 日舉行簽字儀式,地點就定在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
8 月 29 日上午 11 點,耆英、牛鑒準時趕到了英國軍艦上,伊里布因身體不好未一同前來,不過他隨后也自乘一條大船趕來。
英國人將條約用中英文各復制兩份,共四份,全部用火漆將裝訂絲帶封牢,以防中國人從中扯下紙頁。然后將條約遞給耆英等人再行確認,耆英等人快速瀏覽了一遍,沒有提出任何問題。隨后,雙方簽字蓋印。只見黃恩彤從一個黃綢包著的方盒子中取出筆墨和官印,耆英、牛鑒、伊里布分別簽字蓋印,英方代表也簽了字。
就這樣,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正式締結,簽約完畢,英方連放禮炮 21 響,以示慶賀。
關于這一幕,在場的英國人利洛在他后來寫的文章里有過這樣的描述:“這是一個光榮的時刻,離中國最大的河流入海口二百英里,在它的古都城垣之下,在一個具有 74 座炮位的英國軍艦上,中國第一次被迫締結了這個條約,并由三個中國的最高貴族,在英國的國旗之下代表中國天朝簽了字。”
另一位在場的英國人柏納德后來也感慨說:“英國歷史上的每次對外戰爭都花費巨大,唯有這次與中國的戰爭,所花費的錢卻全部由中國人承擔了。”
參考: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瞿巍《另一只眼看鴉片戰爭》、李占才《“南京條約”談判中清方官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