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溝通一詞提升到藝術的范疇時,于是一切都變得系統起來。曾經簡單以為的言語溝通,深究起來,言語部分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而大多數非口語的溝通表達方式,成了溝通的關鍵。
書中翻譯成為非口語的溝通,包括動作、聲音、觸碰、外貌、物理空間、物理環境、時間等類型,這些非口語的溝通方式是一些我們平時常常會忽視的因素,尤其是那些對溝通并沒有太敏感的人群,對這些非口語化的溝通表達更會忽視,因為在他們的眼里這些從來都不重要。可以想像得到,一個連表達都懶得去關心的人,怎么會考慮到這么多非口語化的表達。
非口語的表達本身并不一定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常常與口語表達形成復雜的關系,這些復雜的關系可能包括重復、補充、替代、強調、調整、矛盾、欺騙等等。這些復雜的關系常常與口語表達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例如,當我們與別人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腳本語言來做表達意見的補充和強調,哪怕是在打電話時,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一個人會手舞足蹈的。但由于非口語化的特點,這種表達方式也是非常曖昧不清的,我們也常常以為自己了解了對方的意圖,其實往往恰恰相反。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非口語溝通的影響因素與口語是一樣多樣的,這里主要包括性別和文化背景,由于非口語方式的特殊性,這種影響就變得更加深刻。
非口語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作者提及包括了:身體定向、姿勢、手勢、表情與眼神、聲音、觸碰、外貌、物理空間、物理環境、時間。
這里面我們會常常關系手勢、表情、眼神、聲音等方面,而會忽視觸碰、物理空間和環境、時間等因素。而這些我們忽視的東西,也往往掩蓋了很多信息,比如說觸碰,專家們講,觸碰的八個因素決定了表達的意義可能會是什么,這八方面包括:身體的哪一部分去做碰觸,身體的哪一部分被碰觸,碰觸的時間持續多久,用了多少力氣,在碰觸之后有沒有其他行動,是否有誰看到,碰觸的行為發生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碰觸之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而即使是如此學科式的分析,也難以為這些行為下斷言,因為這只是觸碰一方面表達出來的含義,而剛剛提及的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代表了更多的含義,因此在溝通這一研究中,非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視的方式,我們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更要關注別人的非口語化方式所表達出來的真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