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的中關村二小的欺凌事件被迅速傳播,讓更多家長關心和同情的便是那些容易被欺凌膽小柔弱的孩子,除了眼淚和面對欺侮打罵,我們到底可以怎么教育孩子?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孩子需要面對學生之間的欺凌,我們作為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如何幫助這樣膽小而軟弱的孩子?
教孩子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暴制暴,行嗎?
兒子很小的時候也是非常膽小,個頭比同年齡孩子低矮,男孩不善于用語言溝通和表達情感,面對各種大孩子的欺負,他永遠都是無力地接受或者委屈和哭聲。那時候奶奶發愁,恨不得教孩子打人解決問題。可是面對孩子的無助你也會發現,這樣的孩子根本就學不會武力反擊,而且成年人越是暗示孩子要面對兇蠻不講理的孩子去抵抗反擊,孩子越是會在內心里形成自己是在被欺負被欺凌,越是這種心里越是無法將自己從膽小和軟弱的帽子里鉆出來。
中國人有句古話叫:“以牙還牙,以血還血”,這條思路用在容易被欺凌的孩子身上真的管用嗎?兒童心理專家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是最最無效且最最危險的方法。造成孩子膽小軟弱的原因非常復雜和各種深層次原因,有些因素作為家長無法避免,這樣的孩子通常不可能打回去,但凡你授權他可以打回去,那一定是他忍無可忍了才真的反擊,但是結果一定不會是成年人愿意看到的結果。孩子小可能后果還勉強讓家長能夠接受。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這個方法危險成分更大。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成年人很老實總是被欺負,直到狗急了也會跳墻的情緒完全爆發,結果都是令所有人扼腕而嘆息的是,被欺負的人進了監獄或者進入完全悲慘的境遇,而欺負他人的人依然過著自己橫行霸道的生活。
教孩子以暴制暴永遠都是飲鳩止渴,我們不能教孩子用狠來解決他所有要面對的問題,教孩子打人就是給孩子播下怨恨的種子,一個用怨恨來理解世界的人一生都將不會幸福。用武力來反擊敵人其實是內心真正的恐懼害怕的表現,而不是真正的強大。反過來去觀察分析那些愛欺負弱小孩子的孩子的內心世界通常也是害怕和恐懼自卑虛偽成分很多,只是表現形式不同,這些孩子用欺負他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強大,這種愛打人愛欺負人的孩子的強大是帶引號的,虛假的。家長們通常對自己孩子總是欺負他人不以為然,但是這種行為如果是慣性的話,這樣的孩子比那些膽小軟弱的孩子更需要改變和關注。今天的話題是膽小的孩子如何辦?而以暴制暴的方式方法是最容易把孩子引導到另一個虛假強大的可怕的扭曲式的人格,改變膽小的孩子,千萬家長們不能誤入歧途,后者的結果更危險和可怕。
面對膽小的孩子,我永遠只對他說一句話,“兒子,你記住,打人這件事永遠都是不對的,不管別人有沒有打你,你不可以打回別人!”
2. 愛和保護對孩子有幫助嗎?
面對孩子的膽小和無助,作為父母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為父母最容易做的是去幫助孩子去判斷對錯,然后要求打人的孩子認錯,被打的孩子接受他人認錯,解決問題嗎?在學校被欺負的孩子沒有辦法會去告狀等待老師的評判來解決問題,這樣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打人的孩子真心認錯還算運氣,不真心認錯會招來更強大的報復。中國人還有一句古話叫,冤冤相報何時了,成年人對弱小孩子的保護和“愛”何嘗不是另一種暴力?對于軟弱的孩子來講,真心的問問每一個家長,借來的強大,能解決問題嗎?借來的強大一定不是真正的強大,不管孩子多軟弱多無能多么讓人痛心,記住一件事,您能保護他一時,絕對不能保護他一世!愛和保護只會給孩子帶來強大的依賴,面對沒有保護的情況只會更加軟弱和被他人欺負。
3. 36計走為上,轉學行嗎?
前不久剛聽說某學校的案例,某個10歲孩子經常欺負班里幾個膽小軟弱的孩子,最后結果是欺負孩子的孩子停課一周后回校,但是欺凌并沒有因為孩子認錯和老師找談話就結束,而被欺凌的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受到恐嚇打罵欺凌,無法解決問題。家長無奈之下把膽小的孩子轉學。或許換一個學校班級沒有這么變態的愛打人欺凌的孩子了,但是那個軟弱膽小的孩子真的就此解決問題了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
面對困難,面對欺凌,帶著孩子走為上,轉學其實是一種逃避。逃避的行為一旦形成慣性,膽小軟弱的孩子一生都將是用逃避來解決問題的一生。這樣的孩子將來遇到任何問題都將用逃避來解決問題,逃避其實也是軟弱的另一種形式,企圖借助外界環境的改變來讓自己的強大同樣也是無效的。逃避不過是讓焦慮的大人尋找內心中的表面虛假的踏實與安心,而對于孩子的內心而言,除了退縮沒有任何進步,膽小與軟弱也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徹底改善。從心理學家來分析逃避性心理,一個人如果一件事采取逃避,那么這個膽小軟弱的孩子在他的一生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逃避,這樣的人的一生將會越活越小,越活越窄,一個簡單的轉學會給孩子帶來一生中的逃避性心理,成就孩子一生的小我,親愛的家長們,這真的是你所期望的嗎?
說了3個不字恐怕家長們該急了,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我們到底能做什么?難道就這么眼瞅著孩子被欺負被打被罵?就行?
情緒疏導是膽小容易被欺凌孩子的重中之重
當孩子被欺負后,家長得知后第一件事要做的是,讓孩子把事情經過表達出來,不要急于做法官和評判,而是引導孩子去訴說,不要批評孩子的哭泣,哭泣并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除了讓孩子表達出來內心的委屈,除此以外什么都無需做,讓孩子自己去找到應對的方法,可以鼓勵孩子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氣憤和委屈,敢于和強大的欺負別人的孩子說“不!”。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要充當法官來評判孩子的對錯以及是否處理不當。一個膽小的孩子的改變的時長是用年這個單位來計算的,我們不要指望就一招或者一式就能徹底改善。認同孩子的難過委屈和悲傷是教會孩子學會表達,學會傾訴,學會理解他人的最好的鑰匙,告訴自己的孩子,那些愛打人的孩子其實內心同樣可憐害怕畏懼才會變得那樣無理討厭,這樣的人根本就是更加虛偽和可憐,幫助孩子改換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孩子才會逐漸走出害怕膽小的陰影。
2. 化敵為友,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膽小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通常是在群體中被孤立的,缺少朋友,沒有自己的友誼,沒有人說話,周圍人瞧不起,冷眼相看。化敵為友是孩子小時候自己的行為給我這個做母親的啟示。小區里有個大孩子很厲害也很兇,也是一群孩子里的小霸王。兒子膽子很小有一次兒子拿著我給他買的粉筆在小區的地上畫畫,小區里的孩子們都來看也想畫畫,兒子把手里的粉筆給了一個孩子又一個孩子,直到自己一支都沒有了,我這個做媽媽的在旁邊對此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去助場,看上去有點冷酷,這時候戲劇式的結果來了。那個小霸王孩子開始說話了,因為他是第一個拿到粉筆的孩子,看見兒子把粉筆全部分光他有點看不過去了,準備幫助兒子維持正義,這時有的孩子畫幾筆不畫了就拿著粉筆走人,小霸王上去就嚷嚷,把粉筆留下,粉筆不能帶走!!拿回粉筆就放回孩子身邊,兒子傻乎乎的看著小霸王哥哥幫他維護著正義,從此我發現小霸王從不欺負我的兒子,而是他的好友,因為兒子從不護著自己的玩具,從而化敵為友,得到的是友誼而不是戰爭。面對欺凌的故事,家長們同樣用化敵為友的寬廣心態來面對,是教會孩子用愛和理解來看待這個世界和人,教會孩子用愛來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用理解的心態來和他人溝通。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對孩子建立強大的自我會有很大的幫助。教會孩子用愛用理解和正確的溝通方式對待人和事,才能成就孩子優秀的情商。
3. 找到孩子的擅長特長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兒子從小語言發展遲緩些,比起那些伶牙俐齒的女孩子們,我這做媽的也就只能認命。不善語言的孩子通常幼小的時候更喜歡一個人玩,不喜歡群體游戲,加上個頭矮小,隨著孩子長大進入學校,被人打都是正常的。對此我也從沒有對他做出任何評價或表示出任何擔憂。低年級時他會故意躲避班里大個子或者那些愛打人的孩子,只和那些和他一樣膽子小小,或者是跟他一樣會經常被老師批評的孩子一起玩,我都不做任何評價。直到3年級兒子喜歡上了魔方成了班里玩魔方的第一人,他不僅自己玩魔方還耐心的教班里所有孩子魔方,不管誰他都耐心熱心的去教他們,在他玩魔方的過程里逐漸在班里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心,建立了自己的友誼圈,那些曾經打過他的孩子也因為魔方變成了崇拜他的偶像。當一個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展現出來與眾不同的一面時是建立自信的最好的方法。隨著自信心的建立的過程也是強大孩子的內心世界的過程,孩子會因此變得不再軟弱可欺而展現出自信快樂的另一面。
4. 焦慮的家長一定要認識到改變孩子的人格都是論年的,不能急于一時
無論什么樣的人格改善,就算是您在這過程里每一步都做對也是用年來計算的,這個過程里會有各種變化,孩子有可能會采用欺騙,有可能采用逃避,有可能采用掩蓋,各種形式都有可能,家長這時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應對,而不能著急,越是著急應對越是有可能因為一個膽小問題轉變為欺騙、自卑、逃避等等更多的問題展現,那樣只會讓問題更加復雜化,造成孩子的更多的扭曲式的人格產生。學會淡定和冷靜是幫助孩子也是幫助自己改變孩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