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我只是假裝很風流

微風般的調侃戲謔,再現了一代才子,寫得平淡,但理解很深,希望大家也喜歡


杜牧:我只是假裝很風流

清影

清影

2017.10.08 20:57 轉帖發表在 文化散論

『 文 / 楚橋 』

- 1 -

公元828年,禮部侍郎崔郾,即將赴東都洛陽,主持科舉考試。

餞別宴上,太學博士吳武陵突然走過來:“崔大人,老朽敬你一杯,愿此行順利,為我泱泱大唐廣納賢才。”

崔郾一愣,心里默念:這老吳頭是要編進中小學課本的人,我得敬他三分。

話說不知道吳武陵為何人者,請自覺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抄寫100遍,你就會在文末發現: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崔郾連忙起身,喝下滿滿一杯。

吳武陵接著說:“近日,太學的娃娃們都爭相傳誦一篇《阿房宮賦》,老朽一看,亦覺妙哉。”

不待崔郾答話,便立馬吟誦起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崔郾也是飽讀詩書之人,聽后不禁連連稱贊。

吳老甚是得意:“崔大人,此文若去應試,該是高分。”

崔郾隨口作答:“那必須是狀元啊!”

吳老緊跟就上:“老朽等的就是這句話,此乃京兆杜牧所作,今科狀元,你就給了他吧。”

崔郾又是一愣:竟然還有這種操作?連忙搖頭:“對不住,狀元早就定下啦。”

“那就榜眼。”

“第二名也有人選了。”

“探花呢?”

“探花也答應了別人。”

“那至少得前五名。”

崔郾還在猶豫。

吳武陵很不高興:“那就等放榜之日,讓前五名各寫一篇文,若與此賦相差甚遠,你這主考官顏面何存?”

崔郾無奈,只得應允。

就這樣,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績,進士及第。

同年閏三月,杜牧又被制科錄取,一年中兩度折桂,小杜同學喜不自勝: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及第后寄長安故人》

- 2 -

杜牧本就是個官N代。

曾祖杜希望,是開元年間的朝廷重臣,戰功赫赫。祖父杜佑,為相十年,政績斐然,并編有史書《通典》,業界評價極高。父親杜從郁及兩位伯父,均在京為官。

“城南韋杜,去天五尺”,長安城內,黃金地帶,杜家的房產不下百間,京兆杜氏,妥妥的豪門望族。

此番連中兩元,杜牧春風得意,甚至有點忘乎所以。

這天,杜牧游終南山。

偶遇高僧,相談甚歡。介紹杜牧時,同伴著重將帝都戶口、官宦世家、房產百套、連中兩元等關鍵詞黑體加粗。

原以為大和尚會虎軀一震,滿眼都是崇拜之情。不料此位高僧,竟無半點反應。

杜牧頂著一個大寫的尷尬,在寺廟墻壁上留下了四句話:

家在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

禪師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意味長。

——《贈終南蘭若僧》

不久,杜牧被授職弘文館校書郎,當起了皇家圖書管理員。

次年,應遠房親戚沈傳師的邀請,杜牧先后至南昌和宣州,跟隨沈大人擔任幕僚。

沈府有個歌女,名叫張好好,年方十三,膚白貌美氣質佳,精通音律善書畫。風流倜儻的杜牧,尚未成家,一眼就看上了她。

一個貌美如花,一個名動天下,不發生點什么,都對不起爹媽。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

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眼看著就要成為一段佳話,生米即將煮成鍋巴。

沒想到沈傳師的弟弟也看上了張好好,發現勢頭不妙,立即納她為妾,活活拆散了這對鴛鴦鳥。

失戀后的杜牧,便終日在花街柳巷間游走,借酒澆愁,撩妹解憂:

紅鉛濕盡半羅裙,洞府人間手欲分。

滿面風流雖似玉,四年夫婿恰如云。

當春離恨杯長滿,倚柱關情日漸曛。

為報眼波須穩當,五陵游宕莫知聞。

——《宣州留贈》

半年后,淮南節度使牛僧孺邀請杜牧赴揚州任職。

臨別之際,張好好寫下了這首詩,以表心跡:

孤燈殘月伴閑愁,幾度凄然幾度秋。

哪得哀情酬舊約,從今而后謝風流。

- 3 -

到了揚州,仍是幕僚,與杜牧理想中的職位相差甚遠。

但揚州自古就是風流銷魂之地、旖旎溫柔之鄉,杜牧公務之余,常赴宴作樂,淺斟低唱。

每天都是一手捧佳肴,一手摸細腰,倚紅偎翠,快樂逍遙。甚至,為了撩妹,還經常與好友爭風吃醋。

詩人張祜路經揚州,淮南府設宴款待。

席間,杜牧與張祜同時看上了一名歌妓,便擲骰子行酒令定輸贏。

杜牧先張口:“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

張祜連忙接上:“但須報道金釵落,仿佛還因露指尖”。

對于這場即興創作,兩人都甚為滿意,連干三杯后,便攜手離去。

只留下那個歌妓,愣在原地:這是幾個意思,當我是空氣?

杜牧在揚州,天天飲酒,日日風流,但心里,牽掛的還是國家命運和李唐的前途。

聽聞幽州作亂,北方烽煙又起,杜牧一口氣寫下了多篇政論文,其中就包括后來被收入《資治通鑒》的《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和《守論》。

文中,杜牧提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勢力、提升作戰效率等主張,深得老領導、現任吏部侍郎沈傳師的好評。

在沈大人的關心下,公元835年,杜牧赴洛陽擔任監察御史。

牛僧孺少不了為之餞行。

席間,牛大人提醒:“賢侄縱情風月,本無傷大雅。但東都可不比揚州,應小心為上啊。”

杜牧腦子里一圈山路十八彎轉下來,決定還是抵賴:“承蒙大人關心,小的歷來言行謹慎,不曾涉足秦樓楚館。”

牛大人哈哈大笑,一個響指,下人送來一卷公文紙。

杜牧打開一看,里面詳細記錄了三年間,杜牧吃喝玩樂的時間和地點,以及發生過幾次沖突、便衣保鏢如何幫助擺平等等。

此時的杜牧才明白,為什么每次跟人爭風吃醋,總會莫名其妙的勝出。

他還沾沾自喜,以為寄幾才華過人,氣場過硬。

殊不知,若非牛大人暗中派人保護,十個杜牧也玩完。

紙醉金迷,春色無邊,還有牛僧孺這樣的好領導安排周全,多年后,杜牧回憶起揚州的生活,依然心馳神往、念念不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 4 -

洛陽為東都,分司此地的官員,大都比較清閑。

杜牧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呼朋引伴,游山玩水: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

就是吟詩作賦,憑吊懷古: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金谷園》

但讓杜牧頗感意外的是,在洛陽,他竟與張好好偶遇。

只不過昔日豫章名姝,已淪落為街頭的賣酒女。

故友相見,執手相看淚眼。

張好好縱有千般苦,卻無法傾訴。

杜牧幾番啟齒,卻欲言又止,只得題詩贈之,寫下了五言長篇《張好好詩》,這也是杜牧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晴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

吳娃起引贊,低回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

盼盼乍垂袖,一聲離鳳呼。

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

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

……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不久,杜牧赴宣州任職,再次與張好好分離。

山高水遠,后會無期。

- 5 -

即使與張好好在一起,杜牧也未必能做到一心一意。

同樣是在洛陽,他又看上了另一位歌妓。

兵部尚書李愿賦閑在家,夜夜笙歌,大宴賓客,進進出出,都是名士鴻儒,唯獨沒有邀請杜牧。

李大人可能是考慮到,杜牧身為監察御史,執掌法令,不適合作這里的客人。

杜牧聽說李府美女如云,美腿如林,實在控制不住向往之心,便托人帶話,示意可以邀請一下。

李愿無奈,只得照辦。

宴會開始,眾位歌妓便依次上場。杜牧飲著美酒,聽著小曲,盯著美女,兩眼放光,一副沉醉不知歸路的模樣。

李愿很是得意:“杜大人,這些丫頭可還行?”

杜牧卻連連擺手:“沒有特色,沒有個性,張歆藝、張馨予、張雨綺、張藝興,傻傻分不清”。

李愿一愣,杜牧接著問:“聽說貴府有位叫紫云的,不知是哪一個?”

李愿便指給他看,杜牧盯了很久,突然握住李愿的雙手:“李大人,此女色藝雙全,果真名不虛傳,請將她送給我吧!”

李愿又是一愣,礙于情面,只得應承。心里卻是萬馬奔騰,一不小心,就損失了個大美人。

在場的歌妓,見杜牧如此隨性,都回過頭來笑成一片。尤其那位紫云姑娘,更是羞紅了臉。

杜牧謝過李愿,又雙叒叕飲了一杯美酒,拱了拱手,寫下了四句順口溜: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

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

——《兵部尚書席上作》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是,能納很多妾。

- 6 -

從洛陽至宣州,途經金陵,眼見達官貴人,燈紅酒綠,杜牧深感大唐王朝危機四伏、風雨飄搖,遂大發感慨,寫下一首《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在這里,他還遇見了傳奇女詩人杜秋娘。

杜秋娘少年成名,十五歲時,便是鎮海節度使李锜府中歌妓,能歌善舞,且極具創作才華,傳世名曲《金縷衣》,就是出自她的筆下: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憲宗皇帝即位后,大幅削減節度使權力。李锜借機舉起反叛大旗,卻兵敗被殺。

杜秋娘被抓入宮,充當歌女。

憲宗皇帝聽了一曲“金縷衣”,瞬間被迷得神魂顛倒,立即冊封杜秋娘為秋妃,并經常與其討論國家大事。

一時間,杜秋娘榮寵無限。

十年后,憲宗駕崩,穆宗登基,杜秋娘則成為了皇子李湊的保姆兼教師。

不久,穆宗去世,敬宗即位,不到兩年,新皇又遇刺身亡。

杜秋娘便與宰相宋申錫密謀,欲立李湊為帝。事情敗露,李湊、宋申錫皆被貶,杜秋娘也被逐出京城,回到金陵,晚景頗為凄涼。

杜牧見到她時,“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間杜秋者,不勞朱粉施。

老濞即山鑄,后庭千雙眉。

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

……

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

潼關識舊吏,吏發已如絲。

……

誤置代籍中,兩朝尊母儀。

光武紹高祖,本系生唐兒。

……

地盡有何物?天外復何之?

指何為而捉?足何為而馳?

耳何為而聽?目何為而窺?

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

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

愁來獨長詠,聊可以自貽。

——《杜秋娘詩》

- 7 -

到了宣州,杜牧的官職是團練判官,一個錢多事少離家遠的差事。

閑來無事,他便跑到附近州縣,采風寫詩,喝酒擼串。

在和州,杜牧寫下了《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在湖州,他卻搞了一件大事情。

湖州刺史崔大人,向來仰慕杜牧的才情,也知道他風流成性,聽說小杜到訪,便召集了湖州城的所有歌妓,供他挑選。

杜牧卻一臉的不情愿:“別給我整娛樂圈,貴圈太亂,有沒有小家碧玉,我想看看。

這樣吧,你在江邊組織一次龍舟比賽,到時候全城的女孩都會出來,我肯定能找到最愛”。

又不是端午,搞什么劃船比武。崔大人心里哭笑不得,嘴上卻說:“好,我就喜歡你這么直白”。

立即吩咐手下,張榜公布:三日后,湖州城舉行龍舟競渡,要求婦幼皆出,全民參與。

或許是因為閱人無數,比賽當天,從日出看到日暮,杜牧都沒找到讓他心動的小主。

眼看活動就要結束,人群里走出一對母女。

杜牧注視良久,興奮得連連拍手:“就是她,就是她,快到我的碗里來。啊不,快到我的床上來。啊呸,快到我的船上來”。

母女上了船,崔大人就直言相告:“旁邊這位就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享受朝廷特殊津貼的兩性關系專家,宣州高級官員杜牧杜大人,意欲娶你家女兒過門,你可愿意?”

官員提親,婦人雖然高興,卻一點心理準備沒有,遲遲不敢應聲。

杜牧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別擔心,孩子年幼,不是馬上就娶,咱先把這門親事定下來”。

婦人擔憂:“世事難料,孩子轉眼就長大,若你失信,女兒總不能一直等下去吧。”

杜牧信誓旦旦地告訴她:“請放心,不出十年,我定會來湖州當刺史。十年一過,你便可將孩子嫁與他人”。

婦人應允,杜牧便送上聘禮,簽字畫押,送母女回家。

- 8 -

但隨后幾年,杜牧的仕途一直不順。

離開宣州后,杜牧被詔入京,先后擔任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員外郎和比部員外郎。

牛僧孺的政敵李德裕拜相后,杜牧遭受排擠,先后外放為黃州、池州和睦州刺史。

主政三地,杜牧興利除弊,頗有政績,也留下了多篇經典七言: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題木蘭廟》

細腰宮里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

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

——《題桃花夫人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直到公元839年,在時任宰相周墀的幫助下,杜牧才得以回到長安,先后擔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

十年后,杜牧升任吏部員外郎,級別已經不低,但他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奏三章,終于如愿以償:

陶菊手自種,楚蘭心有期。

遙知渡江日,正是擷芳時。

——《將赴湖州留題亭菊》

到了湖州,杜牧尚未安頓下來,就派人去尋找那個女孩。幾天后,手下終于將人尋來。

來了四個人,除了當初的母女倆,還有兩個活蹦亂跳的小兒郎。

杜牧大怒,質問婦人:“為何不遵守約定?”

婦人拿出契約:“大人請看,十年期限,已過四年,是你失約在先”。

杜牧只得長嘆一聲:“造化弄人!”便贈送了祖孫三代諸多金銀,派人護送返程。

夜里,杜牧感舊傷懷,久不能寐,便披衣而起,寫下《嘆花》一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不到一年,杜牧又領詔回京,擔任考功郎中、知制誥,次年,遷中書舍人。

這次回長安,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

人生中的最后兩年,杜牧經常與詩朋文友,在此飲酒作樂,彼唱此和。

得了重病后,杜牧自知大限將至,便閉門在家,自撰墓志銘,整理畢生所作詩文,不滿意者,皆付之一炬,僅留下十之二三。

公元852年冬天,杜牧病死長安,終年四十九歲。

- 9 -

杜牧是晚唐詩壇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既有指點江山的豪邁,也有綺麗繾綣的香艷,“詩豪而艷、宕而麗,于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

他出身官宦門第,名相之后,自小志向遠大、胸懷天下,“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不僅詩賦俱佳,文采風流,且精通兵法,善論兵事,曾注釋《孫子》,被后世評為繼曹操之后的第二大注家。

如此經世之才,卻生在宦官專政、黨爭激烈的朝代,縱使憂國憂民、心系蒼生,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只能借助片紙只字諷古喻今: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過華清宮》

如此,詩人才會“風情頗張,不能自遏”,在縱情風月中消磨時光,終覺一事無成,“非我薄幸于青樓,乃國家薄幸于我”: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遣懷》

據說,昔日的紅顏知己張好好,聽聞杜牧逝世的消息,傷心不已,便瞞了家人前去拜祭,想起當初的相知相愛,竟痛不欲生,在杜牧墳前自盡。

杜牧有兩首著名的《贈別》,許多人都認為是寫給張好好的,但除了年齡,時間和地點都對不上: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我們還是愿意相信,除了張好好,再也沒有別人,可以讓杜牧,寫得如此唯美深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43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0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07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8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59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3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9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5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67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