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讀初中時學習很刻苦,總是有背不完的書、做不完的題,但成績也總提不高,我悄悄觀察,她的學習方法是大水漫灌式的,不分重點多次重復,還有她休息時總喜歡看小學時的動畫片。
我知道了她成績提不高的原因,也知道光給她講道理無法改變她的學習生活習慣。于是我問她:你爺爺與袁隆平都是與泥土打交道的,你知道他們之間有什么差別?女兒認真思考后給 出了一些答案。
女兒的爺爺也就是我的父親是一個老實純樸的農民,與泥土打了一輩 子的交道。集體生產那會兒,一切聽隊長的安排,要他干啥就干啥,費力不操心,到年底八分錢一個的工日,連自家吃的糧食都買不回來。
分到田戶后,他鉚足了勁要解決吃不飽飯的問題。費力的工夫做得非常漂亮,但水稻選種、治病防蟲等技術活卻兩眼一抹黑。他只好低三下四請教別人,看人家選什么種,人家什么時候打藥,他也照著做。
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有時用錯了農藥,該防蟲時打的治病的藥,稻子被蟲害了,產量會比別人的掉一截,這一狀況好幾年才得到改善。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成果是解決了數億人吃飯的問題。他起初是安江農校的老師,很多時間也與泥土打交道,正如他自己說的,經歷了中國人沒飯吃的日子,立志要解決吃飯問題。他帶領團隊一年四季在稻田里一干就是幾十年,終于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女兒在我的誘導下把他們的區別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出發點都是解決吃飯問題,但目標不同,前者是為個人,后者是全人類;路徑不同,前者是在自家幾畝田里精耕細作,后者是有水稻的地方無論栽培的還是野生;方法不同,前者是學別人經驗,然后依樣畫葫蘆,后者是探索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還有很多呢!
她通過分析爺爺與袁隆平的區別明白了我要講的道理,注意改變學習方法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其實很多人的工作之所以年復一年不能進步也是在做女兒爺爺相同的事,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是如此,自覺不自覺都囿于自己熟悉的圈子,按照熟悉的流程重復再重復,直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