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任洪廣
歐陽修,字永叔,今吉安市永豐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1933年城市建設,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先賢,將古城最繁華的街道命名為永叔路。古稱南街,連通古城南門,也叫南關街,自古為商業街市。至20世紀80年代,依然有眾多老字號店鋪。
曾經被百姓口稱的廬陵“大街”,如今,臨街店面大多為家具、電動車等商鋪。20世紀80年代之前,這里聚集了廣泰百貨、介福餅家、采茶劇院、銀行、學校。從永叔路行至過半,路邊五棟老建筑顯得與周邊新樓房格格不入。這些房屋的構造、店鋪門的安裝、難見的青磚,有些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如今已年久失修了。行走其中,偶遇標有古巷的路牌,比如民德巷、茶匙巷、保太巷、南劉家港、半蘇巷、永固巷等,這些古巷與永叔路相連,通往后河。一條長約2000米的永叔路,密布如此多的古巷,足見當時的永叔大街的繁榮。
當時古榕樹附近有個鹽碼頭,而后河有座鹽橋,正是當時永叔路鹽業貿易頻繁的體現。食鹽是生活必需品,當時沒有井鹽,而是大顆粒的海鹽,因此從江浙一帶通過贛江水運到達吉安,在鹽碼頭上岸后,到永叔大街上進行交易走進千家萬戶的廚房和餐桌。
中山東路與永叔路交匯處,是永叔大街當時最繁華之處,聚集了大量商鋪。因為做生意的人多,與之相配的銀行、旅館、藥店、澡堂等,也都聚在永叔大街附近。還有當時與做生意有關的行業,如城區只有一家銀行,叫"中國銀行"就開在永叔大街上。
永叔大街遭遇過風雨,兩次大洪水給永叔大街帶大了較大沖擊。1962年春夏之交,贛江洪水泛濫,堤壩決口,大洪水沖到永叔路,洪水漫街深至人腰處,大街上的店鋪也因此遭殃,商人紛紛搬運商品、投親靠友。另一場大洪水發生在1968年。
從永叔大街的變遷,可以更好地讀懂吉安的前世今生,而永叔路上的故事,也會像歐陽修一樣,活在人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