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

2015年9月,在焦急等待畢業論文盲審結果未果的后,懷著對未來、事業、情感一切充滿迷茫的時候,我選擇回家待幾天,就像大家說的,家是每個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家是避風的港灣,可我內心知道,回家也許會讓我對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但我依然決然選擇回家。沒有記錯的話,這應該是繼2004年以來我第一次在不是春節時回的家,秋季的故鄉留給我的印象還處在孩提時代,隨著時間增長,這個印象越來越模糊。飛機著陸的那一刻,我的內心還是激動的,但激動過后隨之而來的是失落,因為這一次與以往任何一次不同,他不會再來接我了,內心里少了一份寄托和期盼。

到了機場,折騰了好一陣才到家,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句子誰都會讀,但要真正體會的話還是要親自走一遭的,“少不入川”的感受愈發強烈,一路從機場大巴、中巴車再到摩托車,我終于到家了。迎接我的是媽媽和外婆,每一次見到他們,不得不承認,她們又老了,臉上皺紋多了一些,又增加了些許白發,但依然掩蓋不了他們激動的心情。每次回家其實內心是很抗拒的,因為太窮,因為內心在作怪,所以看似很幸福的回家對我來說只是白白又給自己增加心理負擔。

04年離開家,11年過去了,家鄉依然很窮,路依然很爛,游手好閑的人依然很多,這個除了歸功于人本身的不思進取和懶惰之外,還是有根本的歷史原因的。長期以來,家鄉交通閉塞,接觸外界的新鮮實物的機會少,也就導致接觸可以改變自身的機會少,因此發展極為緩慢,家鄉人思想相對落后,在浙江人開始時興雞毛換彈子的時候,家鄉的人還在沒日沒夜的辛勤農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陪伴一家人的日子,父輩們老掉了,兒女莫名其妙長大,不會有更多的快樂幸福,一年一年,幾袋谷子一兩只牛羊,還會為秋季的大豐收感動喜悅,殊不知外面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可以說是政府的問題,政府領導人沒有起到帶頭的作用,只會為我怎么才能當上隊長/村支書而費盡心思;從另一個方面,就像劉先生說的,我們蠻夷之地,環境太惡劣,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說實話,我乍一聽的時候心里感到極度不爽,但是回頭一想的確是這樣,家鄉交通阻塞,到處都是山,連我們耐以生存的土地也是在山上,所以,無法實現東北大土地農耕自動化,也無法使自家產出的東西運輸到外面。Facebook創始人在哈佛畢業典禮上說,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是創造一個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如何做,只有當工作時才變得逐漸清晰,你需要做的就是開始。在這方面,我無疑是汗顏的,因為至少在現在看來,我是一個不具備使命感的人,盡管有時想為家鄉做點什么,可是空有其想法和斗志也是白搭,至少在我現在看來,我能為家鄉做出的貢獻幾乎為零,在這方面我不得不承認,面對家鄉,自慚形穢。

家鄉的路也是大變樣,滿是泥濘的路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不知道這樣的路能維持多久,不知是應該高興還感傷,交通方便了,可生活在這個村的人卻越來越少。還記得在我5歲左右,村里有的人就開始背井離鄉,遠離靜謐安然的村莊,去往喧囂的城里打工,相對于農村,每一年的收入非常可觀,因此即使有可能在城里活得沒有尊嚴、即使非常辛苦、即使漂泊無定,但卻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向往城里生活,于是大部分人“無奈”地“拋棄”了農村的房子、田地、老人和小孩,奔往生活環境可能還不如農村的城里。時光一年一年流逝,老人一個一個逐漸離去,小孩開始長大成人,跟隨父母來到城里繼續打工生涯,農村的房子一點點倒塌變得破敗不堪,每年回家,都能感受到農村蕭條的景象,與日俱增。這里在前幾年變成了老年人的天下,與天然的優美風景同在,被一部分人羨慕,而被另一部分人憐憫,如今留守老人一個個離開,村子只殘存風景和曾經有人生活過的痕跡。也許有一天,這些痕跡在經不住歲月的洗禮后,消失得無影無蹤。

小時放羊看牛打豬草兔草時,不經意便與眾多野物作伴,野兔、菜花蛇等,小河里各種各樣的魚兒,山間的野果-三月萢,六月六,地瓜熟,野枇杷,應有盡有。這個季節回家的好處就在于可以吃到和看到我心心念念的美味。第一是竹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著媽媽隨意來到一片竹林,滿地的竹筍,喜歡那個就可以砍那個,不像以前,人們會先讓竹筍長出竹子,這樣一方面可以用來賣錢,另一方面可以用來編織籮筐等務農所需的工具。第二就是柚子,還記得小時候還需要花錢在集市上買,1塊左右一個,紅心的,好吃,現在,這些柚子幾乎沒有人采摘,大部分都掉落在地上,腐爛,化成春泥,回饋給大自然。第三就是芭蕉,這種神奇的果實在城里幾乎沒有,以前總以為是香蕉,后來讀大學后到了城里才發現他們口中的香蕉更加香甜,盡管如此,我依然喜歡家里的這個芭蕉,也許是一種心理寄托吧,想著芭蕉就會想到小時候的人,小時候的事,現在看起來是那么的簡單、無憂,現在看來這種童年生活都是一種奢望。現在絕大部分人搬離了農村,這些美味自然而然的被大部分遺忘了,他們來自大自然,最后又回歸了大自然。

還記得冉云飛說過,沒有故鄉的人是不幸的,有故鄉而又不幸遭遇人為的失去,這是一種雙重的失去,如今想起來的確如此,而且這種感受會隨著故鄉的人一個一個離去會更加明顯。當夢想不存在的時候,“北京“對我毫無意義,這個時候,哪里才是安撫和慰藉心靈的地方,不得而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