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這是一則被朋友圈刷屏的廣告,說的是一名叫伊恩的中國留學生,不會做番茄炒蛋,參加聚會想靠廚藝撐場面,情急之下向媽媽求助成功,后來才意識到自己和中國相差12個小時,因此他才反應過來媽媽是凌晨四點爬起來到廚房去錄視頻以身示教。
一個暖情的故事,沒有太多渲染,情緒轉折點,發生在2′20″那里...
我在看第一遍的時候內心深深觸動了一下,因為我是一個很容易熱淚盈眶的人。為什么第一時間沒有轉發,我已經預感會有爭議。果不其然,一場罵戰火力全開。一波人戳中淚點,感動得一塌糊涂;一波人吐槽連天,說片中男生完全一巨嬰,這么簡單的事情百度一下就可以了嘛,深夜打擾父母休息,生活低能。一個廣告片成功刷頻總有各種聲音。
如果站在廣告人的角度,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
打動內心情感的方式很多,這個片子并不是走煽情路線,而是洞察到情感點,“番茄炒雞蛋”這個菜就是大眾所熟知的國民菜,片子男生留學國外,那么這道菜就代表了自己的國家。刷頻的一大特征是全民參與討論,就像之前的金拱門,大眾娛樂刷起熱點。“時差”這個點也結合得很好。有人吐槽說這個邏輯不合理,其實片中也有交代,男生出國留學才8天,沒有搞清狀態應該是可以理解的。還有情急的時候想到問自己的媽媽也很正常。想想之前我在外地工作就很想念媽媽做的菜,那是媽媽的味道,不是百度就可以直接做出來的。小馬哥的看法我是非常贊同的,廣告作品是商業工具,不用去糾結邏輯,你感動了,看哭了,轉發了,就好。你跟廣告片講邏輯,就等于與吵架的時候跟女朋友講道理。
戳中淚點的是“母愛”。母親深夜去廚房錄微信視頻,最后出來文案slogan——“想留你在身邊,更想你擁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記得有次跟我媽說想吃粉蒸肉,我媽5點就去菜市場,忙活一早上。你認為的小事,在爸媽眼里都是大事。我上次回家跟我媽聊天,教她玩微信,她非常開心。她告訴我,她把所有事情忙完都會看下我朋友圈,默默的關注。怕打電話影響我工作,也擔心打電話我開車不安全。我在簡書上寫的文章,每一篇她都一字不漏的全看完了,我都感到驚訝。我媽開始不知道是我寫的,還把的內容跟身邊的人分享,《只有你才能改變你自己》,她說看了很有啟發。有一天我打開朋友圈,都是我媽媽給點的贊,還好沒教她打賞。即便我現在也當媽了,在我媽眼里我還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因為我媽說,只要她在,我永遠是小孩。就在剛寫文章的時候,爸媽又發來微信,他們從武漢出發去旅游,出發前,在飛機場拍個照,加條語音準備出發,安全到達也發了條微信。有時候想想父母才是永遠擔心牽掛我們的那個人。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趙薇在參加快樂大本營里面講的一個故事。那期是《中餐廳》的幾個嘉賓參加的,有黃曉明、周冬雨、張亮等,節目有個環節是腦洞大開講故事,一人面前一道菜,要在30秒講一個吸引大家聽下的去的故事。趙薇講的我印象很深,她首先給故事加了的標題“誰說我平凡”,小明和小紅是小學、中學、大學同學,他們兩個人很嫌棄對方,總覺得自己可以遇到更好的人取代對方在心目中的位置,所以他們相愛相殺了很多年,為什么他們還單身呢?這個就像雞蛋和番茄,他們最普通的兩個人,他們沒有比別人多高,比別人多優秀,但是它們倆結合在一起就成了我們中國最愛吃的一道家常菜“番茄炒雞蛋”,所以你們只需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你的番茄或者找到你的雞蛋,你們就成為我們最愛的美味。這就是趙薇版的“番茄炒蛋”
不管用什么方式講,講好一個故事很重要。會講故事也是一項本領,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牛人演講都會講幾個生動的故事引起轟動。講故事的方式是最生動的,最有說服力的。公司其實也需要會講故事的人,有觸動就會有行動,有行動就會有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企業文化,用故事樹立企業文化。最近在幫一家企業整理企業文化,我希望大家也用故事的方式呈現,當積累了100個企業故事,企業文化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最后說一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番茄炒雞蛋,你怎么理解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