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仙嶺的傳說
文·子非基
虔州城外百里處,有一卒山嶺,山勢險峻,怪石嶙峋。
其山中藏有一妖孽,興風作浪,無惡不作。
平日里四處恐嚇鄉民,并堵水絕源,周圍一帶常年旱災。百姓們飽受其苦,無法謀生,只得背井離鄉。
唯有劉氏一家祖孫二人,因家境貧寒,無法外出。于是一面焚香,一面辛勤勞動,以求生存。
——《虔州古記》
1.妖亂
“快跑啊,妖精又來了!”
隨著一聲孩童的驚呼,村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逃也似的離開了田地。
有的人還想拉上自己家的耕牛,然而很快便被人責罵:“不要命啦?妖精來了我們都走不了!”
遠遠的,一層極濃厚的黑霧籠罩著卒山嶺上空,并正緩慢地朝著村民耕種的地方壓近。
透過濃霧,勉強能看到其中張牙舞爪的無數妖物,有的牛頭馬面,有的三頭六臂,皆是一副兇殘的模樣。妖物所到之處,幾乎寸草不生。
劉承望著黑霧,重重的嘆了口氣。
他已經年邁而老朽。為了撫養年幼的孫子,他不得不重新拿起耕具,為了生存而努力。
只是隨著年齡的推移,劉承已經無力再這樣辛苦地耕種了,再加上不時前來作亂的妖物……
劉承偷偷地抹了一下眼角的淚水,轉身和鄉親們一同逃離田地。
2.背井離鄉
“爺爺,為什么今天的粥這么稀啊?”年幼的孩童發出了心中的疑問。
劉承抿著嘴唇:“乖孩子,熬過幾天就好了。這幾天外面風沙大,種的菜不好賣,等天氣好點就能全部賣出去了。到時候爺爺給你做大白米飯。”
“大白米飯!好耶!”孩子興奮地高舉雙手。只是他察覺不出老者言語中的辛酸。
祖孫倆居住的簡陋茅屋外,嘈雜聲愈發雜亂。
許多人熙熙攘攘地擠在一起,肩上挑著行李和干糧——他們多半是村里的年輕人,對于他們來說,與其停留在這片妖物作亂的小山嶺,不如離開到外邊的世界闖一闖。
“村長,你也知道,咱們家里多半都斷糧了,再這樣下去,我們都得餓死在這里。”一名牽著耕牛的少年如是說道。
村長氣得白胡子不斷抽動:“混賬!你可知道我們卒山嶺人祖祖輩輩都待在這里,從未背井離鄉過。你們這是……這是……”
“算了,村長,你就由他們去吧。”有的人開始打圓場。
他們心里想的卻是自己家里還剩下多少東西,能不能一次性搬走。
有了這群年輕人打頭陣,他們這些相對年長的也好找借口離開這個不毛之地。
“你們!你們……”村長急得語無倫次,都不知道該說什么好,雙眼一翻白竟是氣昏了過去。
門外的嘈雜聲逐漸淡了下去。孩子天真的聲音響起:“爺爺,牛壯叔叔他們為什么要走啊?”
劉承搖了搖頭,覺得自己瞬間蒼老了許多歲:“我也不知道。乖孩子,吃完飯快去睡覺。記得這幾天千萬別出門,就在家里玩,知道嗎?”
孩童搖頭撒嬌道:“爺爺不嘛,我還沒吃飽。”
劉承一愣,他看了看自己碗里還沒動過的一層稀米湯,然后將碗遞到孩子面前:“吃吧。”
“那爺爺呢?”
“爺爺……不餓。”
3.遇仙
村里的人逐漸走光了,唯一固執不愿離去的村長也因一場大病撒手人寰。
田地愈加荒廢,曾經種滿了瓜果蔬菜的山坡如今只剩下叢生的雜草。
劉承沒走。他沒法走。
這一逃難,不知道要逃到什么時候。
家里已經沒有了任何的余糧,能存活到現在都是依靠村里人施舍的一點糙米。
眼看著心愛的孫子日益消瘦下去,劉承的心就好像卷進了車轱轆扭了幾道,疼得厲害。
“孩子,跟我來門前燒柱香吧。”劉承勉強擠出一絲和藹的笑容。
他顫抖著從桌底抽出一小包香燭,然后牽著孫兒的手走出門外。
風沙肆虐著不遠處的山頭,黑霧依舊濃郁。
“慈悲的神明啊,我請求你,給我們祖孫倆一條活路吧……”
此時卒山村村頭的小道上,正走來一名白衣飄飄的道士。
他一邊哼著歌兒,手中的酒壺一晃一蕩,好不逍遙自在。
道士看到遠處妖氣沖天的山頭,眉頭一皺,又瞅見趴在地上燒香磕頭的祖孫倆,心中明白了個大概。
他心中默念一聲道號,然后走上前去。
4.結局?
后邊的故事很簡單,也很粗暴。
妖亂平息了,名為楊筠松的道士提著一顆薯種和一尾潔白的狐裘來到劉承二人的面前。
劉承感激涕零地拜謝了這位救貧仙人的大恩,并接過了這兩樣物事。
看到那潔白的狐尾和上邊一點觸目驚心的殷紅,劉承卻出奇地沉默了。
楊筠松離開了卒山嶺,留下千古傳揚的美名。
薯種栽種下去之后,每年的秋收季節都能大豐收,產出的紅薯鮮嫩可口。
鄉民們聞言紛紛返回故里。
從此,鄉民們辛勤勞作,努力耕種,安居樂業。
為了感激救貧仙人楊筠松的大恩,百姓們建造了楊仙祠,安放楊仙的塑像,朝夕俸祈祀,香火鼎盛。
而這卒山嶺,也改稱為楊仙嶺,沿用至今。
5.白狐
在卒山嶺未曾遭受妖亂前的數十年,還發生過一件事。
那時候劉承還不是年逾古稀的老者,而是村里的一名年輕獵戶。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能從山上打到不少獵物,鄰里鄉親都對他贊譽有加。
某天,劉承檢查自己設下的捕獸夾之時,意外發現了一只潔白的狐貍。
這只狐貍渾身白毛,無一絲雜色,顯得妖魅異常。此刻陷入了劉承設下的捕獸陷阱里,一只后腿被夾住了。
看見人類朝著它逼近,白狐發出威脅性的低吼聲。而作為資深的獵戶,劉承自然不會被它這點伎倆嚇到,而是置若罔聞,伸出結實的手掌一把捉住白狐。
白狐又驚又怕,一口狠狠地咬在了劉承的手臂上,鮮血直流。
劉承卻似乎渾然不覺,而是自顧自地取下它后腿上的夾子,將白狐帶回了家。
出乎白狐意料的是,劉承并未進行剝皮抽筋之刑,反而找了郎中取來創藥,精心地為白狐治好了傷口。
傷治好了之后,劉承將白狐放歸了山林。
在離去的最后一刻,白狐深深地望了劉承一眼,似乎是要永遠將他記住一般。
在那之后,劉承常常能感覺到自己似乎被窺視一般,轉頭看去卻什么都沒。久而久之,也見怪不怪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卒山嶺的自然環境開始惡化,村中的田地再也無法像往常那樣每季豐收。
村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不如以前,劉承也因為一次意外傷及了腿部,雖然事后恢復的好,但也無法再上山打獵了。
白狐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它希望能夠幫助自己的救命恩人。
其實在這時候,它對待劉承已經不是簡單的救命恩情了,而是一種其它的、更加深厚的感情。
白狐開始四處行走,希望能找到能夠幫助劉承、拯救卒山村的方法。
在機緣巧合之下,它遇到了一位道行深厚的高人。
這位精通周易卜算的大師答應了白狐的請求,但也告誡白狐:卒山村注定有此一劫,若要化解,必將消耗白狐的百年道行,甚至令它形神俱滅。
白狐同意了。
它只希望劉承能過得好。
6.拯救
道士楊筠松上山之后,本以為自己會遇見一群窮兇極惡的妖孽,然而在層層濃霧的中心,卻只看到了一只潔白的狐貍。
而這只狐貍,正在全神貫注地栽種一批翠綠的菜苗。
楊筠松正奇怪究竟是怎么一個情況,那白狐忽然變了臉色,張牙舞爪地朝著楊筠松撲來。
楊筠松大驚之下,揮舞起腰間的趕山鞭,將這白狐從半空中劈將下來。
由于趕山鞭是道家法寶,威力巨大,這一下竟是將山巒劈開一條大縫,塵封在山石之中的泉水潺潺涌出,順著裂縫形成了一道小溪,一直灌溉了到了下方的田地。
而白狐已經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楊筠松智慧通神,頓時便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他長嘆一口氣,取下白狐的潔白長尾交予劉承,并好生安葬了白狐的尸體。
而白狐辛苦栽種的那些薯苗,也自然成為了卒山村重振生機的關鍵。
尾聲
劉承作為村莊的救主,很快便受到了眾人的擁戴。
但他委婉地謝絕了讓他赴任村長的邀請,而是帶著孫子歸隱山林。
據說每到夜晚,劉承都會來到山上一座不起眼的小墓前,望著墓碑沉思許久。
劉承死后,孫子按照他的遺言將他安葬在了那座小墓旁邊。
原本孤零零的小墓,從此不再形單影只了。
許多年過去,或許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這里有過一只白狐,還有一位年邁的獵戶,但他們將永遠記住楊仙嶺的傳說。
這是我為家鄉某個古老傳說寫的故事,坐標江西贛州。這里曾被稱作虔州城,有過許多奇妙而美好的傳奇故事。
而故事中的楊仙嶺,是真實存在的地方。傳說也有,但和我寫的有挺大出入。不知道在簡書里會不會有老鄉看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