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天讀33本書的第30天,這一個月共讀書11本,月初列的讀書計劃稍作改動后完成。
《我想看到的世界》珍妮·蘇克 √
《精進》采銅? √
《六項精進》稻盛和夫? √
《鄉下人的悲歌》J·D·萬斯? √
《戰勝拖延癥》蒂莫西·A·皮切爾 改為《嫌疑人X的獻身》東野圭吾? √
《戰天京》譚伯牛 改為《只差一個謊言》東野圭吾? √
《奇特的一生》格列寧 √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
《羅生門》芥川龍之介 改為 《目送》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紅? √
《動物莊園》新增書? √
因為自己的偷懶改了兩本比較容易看的推理小說。
關于讀書計劃,看似完成了初步目標,其實很多時候想著偷懶,不想看專業的書或者復雜的書。完成的是表面的讀書任務,其實深層需要完成的是思考,要做一個會讀書的人,而不止是讀書。
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讀,不是用“大腦”去認知,而是用“身體”去踐行。
說說收獲
有空就會看書,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改掉了看書看一半就棄坑的習慣,以前看書如果是不容易看下去的書就擱置那不看了,比如《少有人走的路》和《奇特的一生》都是我之前看了一些擱置的,這次都撿起來看完了,雖然深度還沒達到,思考也還在路上,不過這就是進步呀。
貌似就這兩點得到,關于讀書筆記還是不太會寫,不知如何下手,會經常看別人寫的讀書筆記,哪怕先從模仿開始,慢慢的找感覺,找思想,找自己的思考。
談談不足
為讀書而讀書,如果碰見不易讀的書,就成了慣性的讀書了,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那怎么辦?到底是棄了好,還是堅持讀完而無所獲?有人說過了開卷有益的時代?我覺得適合自己的就是對的,比如對我來說,不易看的書就棄,這是不好的半途而廢的習慣,堅持看完那就是一個進步。那如果只看易看的書,那就不要有下一步一年讀100本專業書啦。
并沒有充分利用時間,平均每天讀書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而且容易在讀書時放下書去做別的可有可無的事,這也是個不好的習慣。還有就是拿讀書為借口,忽略了其他的學習,這并不是讀書的初衷呀,對么?不要忘記呀,你說的為改變人生而讀書,只有改變想法,才會付諸行動,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說說改進
讀書加入思考,一直說思考,獨立思考是我所欠缺的,那么時刻提醒自己:想一想,記一記。
讀書加入專注,改掉看著書去做其他事的習慣,專注于讀書這件事。
讀書加入功利,為改變自己而讀書!
無論你認為自己行還是不行,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人生。
附下個月讀書目錄:
《受戒》汪曾祺
《牛天賜傳》老舍
《人生的枷鎖》毛姆? 在讀
《自卑與超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毛姆
《活出生命的意義》維克多.弗蘭克爾
《活著活著就老了》馮唐
《戰勝拖延癥》上個月的書單拖延到了這周(捂臉)
《巨嬰國》武志紅
《人間失格》太宰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