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甘肅地域特點及工作實際,在前期中醫藥參與防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思想和辨證論治優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愈促康,深度介入當下流行性感冒肺炎預防、救治、康復全過程,突出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作用。現從預防、治療和恢復等幾方面制定本方案。
從中醫學角度分析,感冒病毒呈現的致病特征為濕毒疫邪,傳變更為迅速,濕邪纏綿不易轉陰,易入血瘀絡,感染者在病機上仍為疫毒兼夾濕邪,化燥傷津者少見。
一、預防預防原則:
推行“中醫預防”策略,應通過以下中醫藥預防措施增強體質,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綜合預防及疫情控制效果。
(一)食療方
1.普通人群? ? 薏苡仁30克、銀耳50克、百合60克、凈山藥50克、排骨500克、荷葉20克、蓮子10粒,以上食材洗凈,加水適量入煲內,慢煲三小時,適量帶湯食用。
2.體虛易感人群? ? 薏苡仁30克、胡蘿卜250克、鮮百合150克、生黃芪30克、草果10克、白豆蔻10克、橘皮30克、大棗4枚、生姜3片。以上份量適合4人食用,可憑個人喜好加入瘦肉適量,慢煲3小時后食用。(二)口服湯藥推薦岐黃避瘟方,人群普遍適用。
處方:生黃芪15g、防風9g、麩炒白術15g、連翹9g、貫眾6g、蘆根9g、沙參15g、生姜3g。
處方功效:益氣固表,潤燥解毒。煎服方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
不方便接受湯藥的人群,推薦院內制劑:岐黃避瘟顆粒劑、扶正避瘟丸、扶正屏風顆粒劑。推薦中成藥:玉屏風顆粒、催湯顆粒(藏藥)。
(三)外用方
1.避瘟香囊基本方:藿香15克、佩蘭15克、冰片6克、白芷20克、艾葉10克。上述藥物制粗散,裝致密小囊,隨身佩戴,個人可自制。藥囊半月一換。
2.避瘟丹基本方:蒼術5g,生甘草5g,細辛5g,乳香5g,艾葉15g,大棗25g。上述藥物制粗粉,搓捏成圓錐形,置耐熱器皿中點燃,個人可根據基本方制作,每日兩次。二、醫學觀察期(密接者及次密接者)針對感冒患者的密接者及次密接者,在醫學觀察期內,可提前介入,截斷病勢,服用治療方。
推薦處方:宣肺化濁方處方:蜜麻黃6g、連翹15g、前胡9g、法半夏12g、麩炒蒼術12g、廣藿香6g、羌活9g、酒大黃6g、陳皮6g、黃芩6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3天。
不方便接受湯藥的人群,推薦院內制劑:宣肺化濁顆粒。
三、臨床治療期推行“關口前移,截斷扭轉,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的臨床治療思路。根據患者病情及不同體質,結合當地氣候特點,辨證論治擬定治療計劃,可參照下列推薦方案進行治療。
(一)癥狀較輕者(正虛受邪)呼吸道等標本如發熱、咳嗽、咽痛等明顯癥狀,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以舌、脈等為診斷依據進行辨證分型,此類患者為正虛受邪,總體以濕毒困阻為主,治療以扶正祛邪,宣透濕邪。
推薦處方:
扶正祛邪方處方:生黃芪15g、防風12g、炒白術15g、藿香10g、蜜麻黃3g、荷葉6g、皂刺6g、生姜6g、生甘草6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3天。
不方便接受湯藥的人群,推薦院內制劑:宣肺化濁顆粒。
(二)輕型1.濕濁阻肺臨床表現:無發熱或低熱,微惡寒,乏力,咳嗽,少痰,納呆,便溏或大便粘膩,舌質淡齒痕或淡紅,苔白膩或腐膩,脈濡或滑。
治法:宣肺透邪,清熱化濁。推薦處方:宣肺化濁方處方:蜜麻黃6 g、連翹15g、前胡9g、法半夏12g、蒼術12g、廣藿香6g、羌活9g、酒大黃6g、陳皮6g、黃芩6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7天。
不方便接受湯藥的人群,推薦院內制劑:宣肺化濁顆粒。
癥狀見濕重于熱者,推薦中成藥:藿香正氣丸(液);見咳嗽明顯者,推薦中成藥:宣肺止嗽合劑。
2.濕熱壅肺臨床表現:低熱或身熱不揚,微惡寒,干咳痰少,口干,咽痛,無汗或汗出不暢,或見納呆,便溏或者大便粘滯,舌淡紅,苔白厚膩或薄黃,脈滑數或濡。
治法:宣肺祛濕,清熱通絡。
推薦處方:宣肺清熱方處方:麻黃6g、杏仁6g、生苡仁15g、荷葉6g、連翹15g、赤芍12g、酒大黃6g、荊芥12g、生姜6g、甘草6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7天。
不方便接受湯藥的人群,推薦院內制劑:金菊板藍根顆粒,推薦中成藥:蓮花清瘟膠囊。(三)普通型1.濕毒郁肺臨床表現:無發熱或低熱,微惡寒,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悶憋氣,納呆,惡心,便溏或大便粘膩,舌質淡齒痕或淡紅,苔白膩或腐膩,脈濡或滑。治法:宣肺透邪,清熱化濁。
推薦處方:宣肺化濁方加味處方:蜜麻黃6g、連翹15g、法半夏12g、蒼術12g、廣藿香6g、羌活9g、酒大黃6g、陳皮6g、黃芩6g、杏仁6g、石葦12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7天。
不方便接受湯藥的人群,推薦院內制劑:宣肺化濁顆粒。
2.熱毒壅肺臨床表現:發熱或身熱不揚,口渴不欲飲,乏力,咳嗽,痰少,咽痛,口干,伴胸悶,納呆,無汗或汗出不暢,便溏或者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黃厚膩或薄黃,脈滑數或濡。治法:宣肺透邪,清熱解毒。
推薦處方:宣肺敗毒方處方:蜜麻黃6g、連翹15g、生石膏30g(先煎)、法半夏9g、蒼術12g、廣藿香6g、酒大黃6g、陳皮6g、杏仁6g、薄荷9g(后下)、桔梗6g、蘆根15g、赤芍12g、甘草3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7天。
(四)重型(溫毒閉肺)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咳嗽;痰少,痰黃粘稠不易咳,或黃痰,胸悶氣短喘促,腹脹便秘,四肢欠溫,微汗,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治法:清肺通絡,瀉火解毒。
推薦處方:清肺通絡方。
處方:蜜麻黃9g 、杏仁9g、生石膏20g(先煎)、膽南星6g、葶藶子15g、桃仁9g、赤芍15g、射干9g、生薏苡仁15g、水蛭3g。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連服7天。
(五)危重型(內閉外脫)
臨床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手足逆冷;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舌質紫絳,苔黃褐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開閉固脫,解毒救逆。
推薦處方:生曬參15g、黑順片10g(先煎)、山茱萸15g,濃煎100ml,頓服,或靜滴參附注射液。神昏明顯者可一并送服安宮牛黃丸。
四、恢復期
臨床表現:氣短,乏力,輕咳;心虛膽怯,夜寐欠安,納呆腹脹,便溏不爽;易汗出,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細。
治法:運脾益肺,培元固本。
推薦處方:益肺健脾方。
處方:炙黃芪15g、黨參6g、陳皮9g、當歸9g、柴胡6g、桔梗6g、麩炒白術15g、赤芍9g、玉竹15g、丹參15g、生麥芽15g、炙甘草6g。
服法:水煎分服,一日兩次,每次200ml。
推薦院內制劑:培土益肺顆粒、益肺健脾顆粒。
推薦中成藥:貞芪扶正顆粒、仁青芒覺膠囊(藏藥)。
五、其他中醫療法
在疾病預防、治療或恢復期,可積極推廣穴位按摩、耳穴壓豆、小兒捏脊、中藥浴足、中醫導引術等非藥物中醫治療手段,達到扶持正氣,疏通經絡,調和臟腑的作用,有助于恢復體能、體質和提高免疫力。
按摩推薦穴位:合谷穴、迎香穴、風池穴、足三里。按壓時緩緩用力,以有酸脹感為度,按壓10秒左右后,緩緩上抬,再往下按,反復操作,每日按8-10次。
耳穴壓豆法:又稱耳穴藥壓法,是使用較硬的王不留行籽、決明子等進行耳穴壓貼的一種傳統療法。耳穴壓豆法主要遵循耳針、中醫辨證的原則,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選擇一定的穴位進行組合,以調整相應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取穴:主穴:大腸、三焦、脾、腹、皮質下。取穴宜根據主要病癥取其反應明顯的穴位,要少而精,每次以貼壓5~7穴為宜,每日按壓3~5次,隔3天更換1次。
小兒捏脊:針對小兒患者,可配合捏脊療法。捏脊的穴位為夾脊穴,位于腰背部,在挾提到與病情相關的背俞穴上時,可加重挾提力量,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
中藥浴足:杜仲30克、川斷30克、當歸60克、炙黃芪30克、藿香15克、木瓜20克、艾葉15克,生姜15克。用法:加水2000ml,水煎45分鐘,濾取藥汁足浴。每天1次,每次15-30分鐘,以全身微微汗出為度。
中醫導引術:八段錦、太極等導引術是中國傳統的運動療法,主要目的是改善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