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個輕松影響他人的細節|我選8個最實用的告訴你

世界百萬級暢銷書《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聯合另兩大說服術權威推出重磅新作《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這本書中不斷強調的是一條非常簡單的道理:當你打算影響他人行為的時候,最微小的做法改變,往往能取得最顯著的成效。這種“小改變、大影響”的過程可稱作“四兩撥千斤”的影響策略。書中提到涉及職場法則、商業秘密、人際交往、個人提升等方面的52個工具中,我最推薦以下8個。

圖片發自簡書App

1.如何化敵為友

職場瞬息萬變,昨天的競爭對手可能在今天就變成了同事。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只需對情境做一個小小的改動,人們就會更加愿意敞開心懷,幫助并接納那些一度被自己視為“外人”的人。
方法:當你需要鼓勵大家聯手合作時,把重點放在他們的共同身份上。此外,還應該關注那些共有的、卻在其他群體中極為少見的相似之處,尋找那些“非比尋常”的共同點。通過適當的調整,長期以來的死對頭或許就變為完美的合作伙伴。? ? ? ? ? ? ? ? ? ? ? ? ?

2.推遲一點兒會更好

有時候,當我們試圖說服別人去做一些他們“應該做”卻未必“愿意做”的事情的時候,本來挺好用的影響策略卻不起作用了。沒能成功說服他們的一個最常見的,也是最簡單的原因就是:人們知道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只是不想“現在”就做。
“未來綁定法”:你需要對慣常的做法來一個微小的卻很重要的調整:當你想要說服他人接受某個改變的時候,不要讓他們立即就改,而是把改變放到未來的某個時段——當然,前提是這個改變對他們有好處,而且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面對“遙遠的未來”的請求,人們不大會去想“愿不愿做”的問題,而是更容易問自己“應不應該做”。當人們發現請求符合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他們就會更容易答應你的請求,并且遵守承諾。

3.如何克服拖延癥

誰都有犯錯嚴重的時候,無論是多鍛煉一點兒,還是啟動一項新研究,或是日常的做家務。在這個繁忙的信息過載的世界里,就像拖延那些“不想做的事一樣”,人們對“想做的事”的拖延傾向也逐漸嚴重。
研究者通過實驗證明:對時間期限做一個小小的改動,能產生非常可觀,而且是違反直覺的效果,大大提升了人們完成任務的可能性。為了讓目標受眾響應你,不要把時間期限放得很長——以為長期限會讓你的提議變得更有吸引力,這是個錯誤的想法,相反,應該把時間期限大大縮短

4.把潛力變成現實

假設你希望自己能在招聘面試或升職選拔中脫穎而出,你是應該強調你過往的經驗和出色成績呢,還是應該把重點放在自己的潛力上,向面試官指出你將來能夠獲得的成就?
根據說服科學家的觀點,你應該強調未來的潛力——因為在決策者看來,能出色完成某件事的潛質往往比已經在這件事上取得過出色成績更重要。換言之,潛力往往會戰勝事實。這是為什么呢?一個潛在的原因就是現實已經發生了,完全是確定的。而潛質可以勾起人的興趣,進而讓人們更加留意。
因此,在求職或者申請升職的時候,更好的做法是先強調自己以后在這個新職位上能做出哪些成績,而不是立即擺出之前的成就。這樣,你就有可能引起面試官的興趣,他會更專心的看你后續提供的關于你實際業績和工作經驗的信息,你獲得對方青睞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5.為互助留出余地

有時候,好事情過了頭,也有可能變成壞事,就連助人為樂也是如此,而最為關鍵也是最正確的做法就是“為互助留出余地”
想要從職場中的給予行為中得到最大的益處,需要兩個很小卻至關重要的步驟:
首先我們應該大方主動地在工作中幫助他人。要注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第一個行動。第一個出手相助會激活互惠原理,并因此增加未來的互助次數——對于職場中的共同成功,這個因素至關重要。
第二,要把你提供的幫助或有價值的信息做個定位,把日后對方可以全力回報你的可能性凸顯出來。可以嘗試用以下三種應答方式來回應對方對你的感謝:
1.“能幫上你的忙,我很高興,因為我知道當一個人需要幫忙的時候,別人的一雙援手是多么有價值”
2.“不客氣,同事之間理當如此。”
3.“沒關系,因為我知道如果需要幫助的是我,你也會這么做的。”

6.如何獲得幫助

科學家認為,想要求助的人往往低估了對方愿意幫忙的程度。他們通過實驗發現,提出幫助請求的人會把著眼點放在對方同意幫忙后所花的成本上(時間、精力、金錢),同時卻很少考慮對方要是拒絕提供幫助的話,會產生哪些社會成本(尷尬、面子、內疚感)。因此,當你糾結著要不要開口求助的時候,你很可能低估了對方愿意幫忙的程度。這樣一來,你的工作效率或目標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得不到幫助的另一個原因是那些做好了準備、愿意幫忙的人也會高估了別人開口求助的可能性——因為他們錯誤地以為,既然沒人開口求助,就是人家不需要幫助。
所以,想要獲得幫助,最好的做法是……盡管開口!

7.如何激勵他人及自己完成任務

一件事情取得的進展可以用兩種方式描述:你已經走完了20%的路,或者你還有80%的路要走。對任何一個想要說服他人(包括自己)完成任務的人來說,哪個說法更能激勵人完成任務?
說服科學家認為,要是把注意力的重點變一變,人們完成任務的干勁兒就會變得更強。
在早期的時候,把目標對象(或你自己)的注意力引導到已經取得的少量進展上,而不是盯著尚未完成的較大數字。因為在執行任務的早期,盯著小數字能夠喚起人們盡可能高效做事的欲望,行動看起來會非常高效。
不管目標是什么,當進程過半之后,你需要把激勵的方法做一個小小的調整。一旦進程過半,當反饋聚焦到剩余的少量任務上時,人們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就會變得更高。
“小數字假說”——無論在哪個階段,反饋的重點應該始終放在較小的數字上。

8.從他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那些能把壞事變好事的逆轉高手,令人肅然起敬。扭轉錯誤,讓它開花結果,這樣做的方法很多,一個化險為夷的簡單方法是:去想想他人曾經犯過的錯誤
大規模的成功,極少能歸結為單某個單一的因素。但錯誤不是這樣。一個錯誤——無論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還是對自己的能力過于自信,或是對盈利前景抱有幼稚的期望——能把一切摧垮。
與正面信息相比,人們更容易注意到負面信息,也更有可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或運用這些信息。負面信息也更容易被人記住,在決策中占的比例也更高。
觀察他人的錯誤,你更容易看出毛病在哪。因為他人的錯誤與你無關,你不會被自我辯護蒙蔽了雙眼。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對你很有好處的學習工具。
列一張“別人做過的錯事”清單,經常去參考它,當需要做重大決定時,有系統有組織地運用它,這是一個能帶來大收效的小改變。

當你想要創造出驚人影響力的時候,細節處最微小的做法改變,往往能夠取得最顯著的成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引言 1. 當你打算影響他人行為的時候,最微小的做法改變,往往能取得最顯著的成效。 2. 簡言之,讓人們做出決定的...
    Tim_辰天閱讀 4,934評論 0 3
  • 循環播放佟鐵鑫與楊洋合唱的歌曲“父子”,聽著聽著我的眼眸便不自覺地濕潤起來,是的,此刻此景我想起老爸了,從小到大老...
    張三叁閱讀 210評論 0 0
  • 時光匆匆,一去不回,如果我們從那里離開了是否會永遠記得彼此,這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但可以肯定的去想,我們在一起的那...
    時光請你追上我閱讀 312評論 0 0
  • 那天,微信上有一個陌生人想加我為好友,我本來不加陌生人的,可是那天的我有點落寞,有點小煩躁,一念之差,就加上了他。...
    異族人生閱讀 436評論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