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慢)?無憂花】
芳訊,點點絲雨淚,愁緒倒知音寡。
曲徑立清影,苦吟莫罷。
冰輪欲現浮云軋。殞葉夢、驚風飄日,數歸鴉啞。
爽朗者,抱樸埋憂花下。
閑話。酒醒醉、破愁愁郁,淡妝雅韻,一抹霞彩依依,善舞萼香滿架。
浮云名利無牽掛。未萎玉淄塵,早生一華發。
落蕊化蝶飛,悅迎清夏。
寄語老瓦。草草百年一霎。
人生畫。喜悲否,任君揮灑。
《心流》(Flow)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Mihaly Csikszentmihalyi)便總結到:“我們所關注的對象和關注方式決定著生活的內涵和品質。”
確實如此。
雖然百花都得到“芳訊”而競開,可又正是“點點絲雨淚”的春雨綿綿之時,感受到“愁緒倒知音寡”的人,則只能在“曲徑立清影,苦吟莫罷”。無視那“一抹霞彩依依,善舞萼香滿架”的無憂花,看到更多的則是“冰輪欲現浮云軋”的黯淡。
因而,如果你關注的只是這些“殞葉夢、驚風飄日”之類只會讓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的事情,那么極有可能“酒醒醉、破愁愁郁”,生活更加崎嶇難行。
可是,如果你將關注的對象從愁緒轉至“埋憂花下”,你就極有可能會改寫自己的思維和生活的內在經驗。
就有可能成為那位“浮云名利無牽掛”的“爽朗者”。和那種“未萎玉淄塵”,卻操心得“早生一華發”的愁郁者不同的是,爽朗者即便看到“落蕊化蝶飛”,所感受到的卻不是悲春愁春和傷春,而是“悅迎清夏”的豁達和歡喜。
其實,被譽為“美國心理協會反焦慮思維訓練課”的《反焦慮思維》(The worry-free mind)一書便指出:
在20世紀70年代,生物反饋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可以察覺到非常微妙的內部感受,比如心率、手的溫度和肌張力。每一種感受都關聯著一種特定的意識狀態。一旦你察覺到這些感受——一般來說,只能借助生物反饋系統——你就能夠學會控制它們,從而就控制了我們的意識狀態。
既然人體的生物機制能夠實時感受情緒波動,又可通過大腦有意識地控制這些反應,那么,我們便可以當之無愧的成為那種“人生畫。喜悲否,任君揮灑”的生活大畫家。
箋? ? 注
驚風飄日:源自曹植《箜篌引》中的“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指白天里疾風吹過,日光漸漸向西流走,形容時間流逝快。
數歸鴉:源自納蘭性德《山花子》中的“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抱樸 :語自《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指純樸自然。
埋憂花下:源自《后漢書·仲長統傳》:“百慮何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憂地下。”
酒醒醉、破愁愁愈:源自宋趙長卿《南鄉子》“誰道破愁須仗酒,君看,酒到愁多破亦難。”
備? ? 注
1、此詩詞押中華新韻。按柳永的《洞仙歌·嘉景況少年彼此》(慢詞)格式填詞。并已通過檢測。
2、圖攝自深圳仙湖植物園。
3、以上的解讀是在寫詩時的所思所想。一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歡上中華古典詩詞;二是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憶時能夠看懂自己所寫的詩詞。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詩詞世界的讀者可忽略不看。
4、不過,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啟示,而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從多個出發點進行解讀,或許這正是寫中華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5、以詩詞言志,以詩詞寫史,記錄生活的痕跡,見證蛻變的年代。
6、詩人華茲華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詩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開心的人的更加快樂,好讓白天的陽光更明媚;教導年幼者及各年齡層有仁愛之心的人學會真正地觀察、思考和感受,讓他們在行動和心靈上更有德性。這就是它們的職責,我相信在我們作古多年后,它們仍會忠實地完成這個使命。”——以此共勉。
7、生活還有中華詩詞這個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