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句話其實說的是情緒發生前和發生時,用英語里面時態表示的話是將來時和現在進行時。節制憤怒也主要發生在這兩種情況下,但于我個人而言,比較難控制的是發生前吧。特別是性格外向的人,脾氣一旦爆發,就如洪水猛獸,性格內向的人發脾氣則會藏在心里,你可能知道他生氣,但他不說話也不爆發,無形中對別人造成了一股冷暴力。
話說,我自己相對來說性格應該偏外向,但其實還潛在的存在著內向性格的影子。我自己平常生氣,很少會當著對方的面發火,我怕我管不住自己的嘴,脫口而出一些傷人的話。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說,人在發脾氣的時候說的話其實就是你想真正想說的話。雖然不能完全同意這個觀點,但總覺得還是有一點道理的。因為,就我個人生氣的情緒體驗來說,我生氣是因為有人觸犯到了我的個人利益。我會因為妹妹遲到生氣,埋怨他不懂得讓別人幫忙還要讓別人一直等,諸如此類。但過后,知道自己但是的生氣完全是因為別人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而發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其實是一個挺自私的人。發完脾氣,冷靜下來思考時,從被動的遵守規則到自己主動的研究道德,會覺得自私這種德行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這種情況的發生通常還夾帶著懊悔與自責。而且很多情況下,憤怒發生的時候,會很不自然的轉移到別人身上,也就是遷怒于人。這種就是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另外就是要在事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極大的情緒涵養。這種人就是那種喜怒不形于色,高情商的人。這種人生活中不多,他們往往經歷很多,從過往的經歷中不斷歷練自己。那我們平常人有沒有可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呢?我覺得是有機會的,我們的功夫需要在日常每件小事上磨。如果能在小事上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日積月累,才有機會在大事上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畢竟作為普通人,我們平常遇到的都是小事,或許在當下被認為是大事,那也過幾個月甚至幾年或許都不算事,甚至還會嘲笑當時的自己竟然那么愚蠢。
總之,情緒管理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技術。掌握的好就是藝術,掌握不好就是武器。謹以此文告誡一下中午發脾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