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一本繪本的作用是什么?
是教孩子知識?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還是讓孩子看到家庭以外的世界?
當然都可以。不同的繪本講述不同的事物,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在家庭影響之外,從繪本的世界里逐漸獲得啟發,形成最初的雛形。
所以,盡可能多地讓6歲之前的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好繪本,是非常棒的啟蒙方式。
但說來我還是比較慚愧,近兩年因為忙于工作,不再堅持每晚給孩子讀繪本,只能偶爾給他講講。
最近給他講的幾本繪本中,《大峽谷》是其中最棒的一本。
每個孩子對各種類型的繪本都會有些不同的偏好,我兒子就相對更喜歡百科知識類的繪本。
《大峽谷》就是這樣的繪本,它描述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地質風貌和發展歷史。
按說,這樣的知識,對五六歲的孩子來講,還是挺枯燥的。但反過來說,能夠把如此專業復雜的知識,融入到薄薄幾頁的繪本中,并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欲,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而這本書確實做到了。
以巧妙的引子開頭,邊畫故事邊科普
翻開書本,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地圖。
孩子問了是在哪里,就匆匆翻到下一頁。下一頁是5幅小畫,從最開始平地上一條淺淺的小溪,到最下面深陷地下的河流,一條峽谷就此形成。
這條峽谷就叫“大峽谷”,在書名之前先用這樣的引子,勾勒出大峽谷的背景,同時又加深這個書名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真的很有意思。
接下來還有引子,一只從叢林中走出的美洲獅,一路下坡,從一頁走到另一頁,從山頂走到水邊,就好像一幅動態的畫面一樣,走到了我們主人公的旁邊。
瞧,美洲獅旁邊的樹林里,有一個亮堂堂的帳篷,里面有兩個人影。他們是誰呢?他們要去哪里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故事就此展開了。原來這是一對父女精彩的大峽谷之旅。
然而,這個故事并不能講出來,它是被畫出來的。沒有一個字對他們的活動做了任何的解釋,孩子只能通過連貫的畫面,去自己想象和推測。
如果他問,媽媽,這些字寫的什么?
那么,科普就來了。從畫中對大峽谷的整體介紹,到每幅畫旁邊的硬核知識,整本書對大峽谷的巖層、生態,做了清晰而詳細的介紹。
就連我這個大人也跟著學到了好多知識。為什么峽谷中的巖層越往上越年輕,越往下越古老?為什么巖層中的石頭上會有海里動物的化石?化石又是怎么形成的?大峽谷中又有些什么動植物?
這些知識散落在書本的邊邊角角,但越是如此,越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他們天生就是發現的專家。正正經經擺在眼前的東西,他們反倒不一定會認真去瞧,越是邊邊角角的地方,越能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所以,這本書真的太懂孩子啦。
有趣的穿越——最炫酷的講解方式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還在于穿越。沒錯,這是一本穿越繪本。
這對父女從峽谷底部河流邊開始出發,一點一點往上爬。每當女孩來到一個地方,她就接觸到一個新的巖層,在這個巖層上發現的小東西,就會讓她一下子穿越到巖層最初所在的場景中,它有可能是一片潮坪,有可能是汪洋大海,還有可能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這樣的畫面,當我們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第一次翻開的時候,就感到了驚喜和震撼。盡管沒有任何解釋,孩子也會立刻領會,我兒子就說,媽媽,她這是碰了一下石頭就穿越到過去了嗎?
我都不知道他是從哪里學來的穿越一詞,但是孩子就是這么厲害,很多東西,不需要語言說明,他們從畫中就能知曉。
正是以這種直觀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明白,多少億年前,這里曾經是什么樣子。盡管他未必能真正理解峽谷是怎么形成的,巖層是怎么來的,但他至少能知道地球會變幻樣貌,現在的巖石山坡,也許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并且,它不是簡簡單單的還原曾經的地貌,它是把小女孩畫到里面,展現出的畫面活靈活現:她或是驚訝地看著眼前突然變化的環境,或是前一刻還站著,后一刻就飄浮在水里。看到這樣的畫面,孩子會不自覺產生代入感,更容易明白發生了什么。
電視里看過那么多穿越鏡頭的我們,第一次在繪本上看,真的好驚喜。
身臨其境的畫風、精巧的猜謎游戲
整本繪本的畫風都很寫實,把峽谷的地貌、巖石的形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都畫得相當逼真和清晰,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之前說過在講穿越的時候,把人物嵌入環境中的這種畫法,想象小女孩真的穿越到那個時候的狀態,會引發孩子的更多想象。在這種有趣的想象中,孩子就更容易記住知識。
更有趣的是,在每次穿越之前,頁面上都有一個小洞,小洞后面的畫能夠很自然地貼合到當前那一頁,同時,還像猜謎一樣,引起孩子的好奇:咦,這里有個小洞,后面是什么?
這幾個小洞要猜出來可沒那么容易。其中一個相對更容易辨認的是三葉蟲,我還特地考了考孩子,你猜這是什么?孩子想了想,猜出了是三葉蟲,但他又說,可是也不太像啊,三葉蟲有觸須啊。于是我就翻過來給他看是什么,果然,長著觸須的三葉蟲正游在海里。這種猜謎游戲,孩子最喜歡玩了。我兒子甚至會說,媽媽,等等,你先別翻,讓我猜猜這是什么。
所以,他很快就掌握了翻書權,最后還遇到了一幅需要兩邊展開的巨大畫幅,讓他感嘆大峽谷如此雄偉震撼。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繪本獨有的體驗。
就這樣,孩子在一邊玩的時候,就學到了不少巖層知識,所謂“寓教于樂”是也。
不過,我家孩子畢竟還沒上小學,看這本書稍嫌早了點,如果是小學生應該會更適合看,就連主角小女孩的形象也看上去更像小學生。后來我翻到書本后面,也發現書上寫著,閱讀年齡:7~12歲。
整體看下來,覺得這本書真的很厲害,各種細節都透著厲害。回頭一看封面,原來這本書得了很多獎,第一個是凱迪克銀獎。一查資料,才發現凱迪克大獎是很厲害的獎,它是美國最權威的繪本獎,評獎標準是“寓教于樂”且富有創造力,這本書果然很符合呀。
原來那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大衛,不可以》也是凱迪克銀獎獲得者。
這個標志就是凱迪克銀獎的標志。
最后,再看作者,是美籍華裔作家陳振盼,怪不得書中父女倆的形象是黃皮膚黑頭發。而這本書,正是陳振盼根據自己帶女兒去參觀大峽谷的經歷創作出來的,他既是繪畫作者,也是文字作者,很多繪本的畫和文字作者都是分開的。這種類型的科普書,要把內容寫得正確無誤,可是要好好下一番工夫的,再加上有趣的表現力,怪不得他總是能獲獎呢。
一開始,我以為陳作家是自己寫的中文,再一看,這本書是有譯者的,原文是英文。譯者邱亮也不是普通人,他是地質學博士,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
突然就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再也不用擔心書中的知識是否靠譜了(別說,有的繪本還真的擔心里面的知識不夠嚴謹呢)。同時,我也非常佩服編輯團隊對孩子們的重視,為一本繪本特地尋找到專家來翻譯,讓孩子學習到更加正確、嚴謹的知識,真的是很用心了。
所以,這本繪本真的是近來看的最好的繪本了,沒有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就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zxbshua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