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是侄兒的生日。我不斷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記。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你記得他的生日就是在心里給他留著那么重要的地方。就是在告訴他,你愛他。我知道,這是孩子的期待。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記得他。
也不是每個人的期待都會被滿足。
如同侄兒會期待我們的愛一樣,無數人期待著來自親密關系的愛。Ta們渴望自己最愛的ta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喜好,能天然地知道如何和自己相處會讓自己更快樂。這是我們對愛人的期待。
晚上吃好了,玩嗨了,會在朋友圈里曬一下。滿足自己自戀的需要,也渴望別人給予關注。每次發完了朋友圈,都會忍不住去看看多少人點贊,多少人回復。這也是期待。
最讓人壓抑的期待大概是來自父母的期待。小時候,期待孩子吃得多長得好;上學了期待孩子乖巧聽話成績好;順利考入大學,希望孩子提高各方面素質,別亂交朋友;畢業了,期待孩子立刻進入全球500強,或者干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兩年后,最好能找到條件般配、孝順父母、感情和睦的伴侶;這樣的期待大概會伴隨你一生。
戀人之間的期待,一開始也許這樣的期待是可以滿足的,甚至會有很多驚喜,帶來的滿足感會超越自己的期待,這就是幸福的時刻,驚喜的瞬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期待被滿足的愿望越來越大,而對方能滿足的可能卻越來越小。于是愛情走過了蜜月期,你總是覺得他不夠愛你,他總是覺得你太多粘人。于是我們會感慨,懂得比愛更重要。
你的朋友圈收獲一大波點贊和回復,你會感覺自己人品好,魅力足。而寥寥幾個回復,讓你覺得失落。期待落空,枉流一地破碎玻璃心。
為人父母者的期待,常常被現實擊碎。
期待就這樣悄悄地掌控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快樂。當別人的表現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惹得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其實在期待;黨我們批判和挑剔的時候,我們其實在期待;當我們責備和抱怨的時候,我們其實在期待。關系越親密,期待越高。
探究期待背后,我們發現隱藏著一個極大的空洞,空洞里面是恐懼和痛苦。但是我們往往不愿意去感受這個恐懼和痛苦,于是我們將精力轉移,期待某個人或是生活本身來填滿這個洞。事實上,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能幫我們填滿它,于是我們會一次次地期待,一次次地失落,一次次地受傷。
當我們的期待得不到滿足的是,我們不是生氣就是厭棄。
期待落空之后的受傷也是痛苦的。于是有的人說,“我不帶任何期待地生活,這樣就不會痛苦了”。于是,他們否認自己有期望,有需求,他們以為這樣就能防止接踵而至的失望、拒絕、失敗或傷害所帶來的痛苦。
但是當我們否認了期待,期待就沒有了么,傷痛就沒有了么?其實否認期待,不過是封閉了自己空洞的大門,空洞里的恐懼和痛苦還在。當期待被否認或壓抑時,它會用一種為表達出的怨恨形式隱晦地冒出來,包括變成了慢性的沮喪、惡言相向、尖酸的言論、明顯的暴力行為。
期待背后,是一層很深的創傷和饑渴,只要這些創傷和饑渴沒有被滿足,他們就會發揮作用。從孩童意識狀態往外看時,當下所有的現實都是扭曲的。我們會將過去到現在所經驗到的恐懼和不信任,全部投射到其中。
除非被看見,期待背后的恐懼不會消散。你的恐懼只是想說,我渴望被你理解。
如何能看到自己的期待,以及期待背后的恐懼。學會覺察自己的期待,每次發現自己在生氣、責備、批評的時候,我問自己,“我這樣的狀態是因為我對對方有期待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慢慢地觀察自己的期待,并且帶著覺知和勇氣去體驗和感受期待背后的恐懼和痛苦。看到自己渴望被別人理解的愿望; 看到在這個愿望后面是覺得如果別人看不到我就沒有價值的恐懼;看到這個恐懼是來自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勇敢地直面它,擁抱它,讓它感覺到自己被接納的,理解的。
我知道我自己也是渴望被理解的。我的恐懼、痛苦、期待、羞愧、驚嚇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他們都是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的。所以,我選擇面對他們,擁抱他們,接納他們。這時我就看到我自己。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我愿意擁抱自己。當我接納了這些,我才能真正不帶期待地去無條件地愛。
我的人際關系就是我和自己的關系。我學會用接納的方式愛自己,我才能學會用同樣的方式愛他人。
? ?這個時候,我穿越了期待的迷霧,我看到孩子的本真、看到老公的本真,在一致性溝通的基礎上,讓彼此的本真更好地呈現。我去愛他們的本質,讓他們的本質潛能得到釋放。同時,我努力看到他們的期待,以及他們的期待背后是什么,用他們渴望的方式去愛他們,讓他們得到內心的滋養。
愛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愿意用這樣的真實去面對和感受我身邊更多愛我的人。我的親人,知己、朋友,我愿意做一個溫暖的陪伴者。好好地愛你們。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有愛,我愿意跋涉千山萬水,穿越自己一切的迷霧,來到你的身邊,靠近你,看到你,擁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