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家長問,“孩子沒有長期目標,得過且過”,我想到其實大人也有“及時行樂”之人,按進化心理學來說,“得過且過及時行樂”是一種生存策略,雖然我們不提倡。
解釋一下,生存策略,分為“慢策略”和“快策略”。
動物在進化中自動選擇了合適自己的生存策略。比如大象,有食物無天敵,選擇慢策略,活得長,生育少,質量高;小動物如老鼠,天敵多食物少,不知什么時間就可能死了,選擇快策略,拼命吃,多生育,盡可能繁衍后代,這是進化中自然形成的。
人類也類似,穩定寬裕的社會中孩子受教育時間長,結婚晚;如果動蕩貧困的社會,往往選擇早早結婚,未必顧及讀書受教育,這也是人類發展延續自己的本能。
小孩子也類似,他們也會自動選擇生存策略。生活安定,被平和對待的小朋友,還能好奇,能收攏心神,研究一些問題;
反之如果一個小孩不停被攻擊被催促,心中常常不知道自己今天又要倒什么霉了,他的本能選擇是及時行樂,打游戲、吃喝,沒有余力顧及什么長期目標。
我覺得目前社會還是比較寬裕穩定的,沒有戰亂,不是天天都有生命危險,所以我覺得及時行樂的策略對學生們不合適,如果習慣性選擇短期目標,通常很難獲人生成就;我們提倡設定長期目標,細分,并且投入持久的熱情和創造。
我們一直提倡對小學生仁慈,讓中學生奮斗,但所謂“快樂教育”、“在路邊鼓掌的人”,或者囂叫著一定要吃苦、力爭上游,這兩種觀點我都不以為然。
我覺得檢驗“仁慈和奮斗”,就看孩子是否不斷獲得成就感?為自己自豪?
如果有,他在朝著長期目標前進,如果沒有,則需要周圍有高人刻意幫助。
有無高人指點,區別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