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解:子禽問子貢說:“他老人家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打聽這個國家的政治,是要有所求去做官呢,還是要給人家一些意見呢?子貢說:老師他老人家是以溫和、善良、恭敬、簡樸、謙讓的態度去做的,假如你認為老師是為了求官做,恐怕也和一般人的求官求功名的方法兩樣吧?”
子禽:叫陳亢字子禽。小孔子四十歲。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小孔子三十一歲,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中國第一位巨商。很有內容的人物,這里反思論語只稍加帶過,以后可以單開一篇去聊聊。
反思:論語的情節讀進去是很活潑的,揣摩起來也很有意思,這里像似一個小師弟子把師兄拉過來悄悄的問了這么個問題,而子貢師兄并沒有正面回答子禽夫子是“求之與?抑與之與”,而是把反面的道理告訴自己的師弟,在論語中有很多這種啟發式的教育方法,讓受教育的人自己去思考。我們為師為父母的可以借鑒一下。
這里描述了孔子的風度和修養!高山仰止。
溫良恭謹讓是源于《禮記》的精神。
“溫”是溫和,現在來講是一種平和心。這種平和心我個人很是向往,是大智慧,大境界,于己的修行中,主要修的就是這個平和的心境!有時候自己本來沒怎么呢,卻會因為周圍人的急躁而丟失平和的狀態,別人著急,自己也跟著急躁起來。之前我總想說服別人,讓別人回歸平和,實際生活中很難操作啊,弄不好把自己搭了進去,辯論爭吵起來,雙雙落敗。我反思要先慢慢做到自己平和。別人急躁 起來,你卻沒有被這種急躁牽引過去,仿佛脫出身體一般,在觀察體悟別人處于急躁和氣氛時的痛苦,知道他是在痛苦之中,需要你去理解和幫助。然后等別人平靜下來了再找機會討論方才為什么處在急躁之中和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樣做相當于是把想影響他人讓他人改變轉為改變自己,體悟他人的修行,自己做到了平和,再慢慢影響到身邊的人。這里我推薦一行禪師的作品,絕對是得道的大師,值得我們學習。
平和心也許就像一汪湖水吧,凡事來了,就如一顆石子略過湖面,只蕩起一圈圈漣漪,絕不見大驚大浪。但看那顆躍動的石子,緩緩融在心里。
平和心,我心往之!雖未通達,卻在修行的路上。
我們接著說這個“良”是善良,有善心的,道德的。禁不住我還要提到“致良知”,因為我太贊同陽明先生的這個觀點了,良知,每個人都有,然而怎么不讓良知淹沒在欲望里,卻各有各的不同做法,我個人是在修習清心寡欲,這里也涉及夫子 的“儉”。我覺得每個人其實需要的并沒有那么多,是被時代的教導牽著,大家都在追求物欲,從上學到工作找對象結婚生娃電視電影廣告路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叫你去追求物質,耳濡目染很容易陷在時代的洪流里。有本書里寫修身的僧人身邊就那么幾件必須的物品,但每一件都一直陪在身邊,可以如數家珍的去感知它們的存在。這種生活的境界我很贊同,所以我會一直進行斷舍離的修習,讓身邊圍繞的都是自己愿意去時時感知的事物。而良知凸顯,欲望減少,必然會增添善良,從而結善緣。就像排毒一樣,毒素多去掉些,身體自然會硬朗起來。
“恭”是恭敬,必要的適度的恭敬是為人處事必備的。而把握這個度和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卻是很有學問,因為涉及的是一個禮節,我想在后面《和為貴》時候再多談一談。
“儉”是簡樸,不奢侈浪費。上面講過這也是求善求良的好辦法。我們都知道很多故事來說或富或貴的成功人士依然保持這個品德。因為他們明白,儉像是一個保險柜,把自己的過去未來都保留在這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奢侈的心念一旦發動,很可能覆水難收,把自己過去的財富和人格都葬送掉。所以這個儉是一生要修行的,在世幾十年,留下最重要的人和感受在身邊足矣,所謂“富有四海”,只誑人去爭名逐利而已!
“讓”是謙讓,表現為友好的,理性的,利他的,凡事把自己往后面放一放,多換位思考一下,去掉一些野心和戾氣。多體會下中庸之道。把爭名逐利的節奏慢下來后,方可體會人生真實的存在。
以上是子貢描述他的老師修為之深,是集中化古代文化之大成的,所以夫子的境界是救世的,是普度眾生的,我想也是寂寞的,難以被人理解的。而懷著這種境界的人去對政治有所求,也必然與一般眾人的所求不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