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是來自美國學校的溫馨故事。
許多年前,湯普生老師說她會平等的愛每一個孩子,但這不可能。因為前排就坐著泰迪,一個邋遢、上課不專心的小男孩。湯普生老師很樂意用一支粗紅筆,在泰迪的考卷上打個大叉,然后寫上“不及格”。
一天,湯普生老師檢閱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記錄。她對泰迪以前的老師給他的評語感到驚訝。
一年級的老師寫道:“泰迪是個聰明的孩子,永遠帶著笑容,他的作業整潔,很有禮貌,他讓周圍的人很快樂!”
二年級的老師寫道:“泰迪是個優秀的學生。同學們都喜歡他。但是他的母親患了絕癥。他在家中的生活一定很掙扎難過。”
三年級的老師說:“他母親的過世給他打擊很大。他很努力表現,但是他的父親不太關心。如果不采取措施,他的家庭生活很快就會影響他。”
四年級老師:“泰迪開始退縮。對上學沒有興趣。他沒有什么朋友。有時上課睡覺。”
至此,湯普生老師才明白了問題所在。她深感羞愧……一天放學后,泰迪對湯普生老師說:“老師,您今天身上的味道就像我媽媽一樣!”。等泰迪走后,湯普生老師哭了一個多小時。
從那天起,湯普生老師不再教“書”:她不教閱讀,不教寫作,不教算術。她開始教育孩子。
泰迪似乎又活了過來。老師越鼓勵泰迪,他就反應越快。到學年末,泰迪成了最聰明的孩子之一。
……六年過后,湯普生老師收到一張泰迪寫來的字條。他說他已經高中畢業,成績是全班第三。再后來,信的簽名多了幾個字:泰迪-史道達,醫學博士。
泰迪要結婚了。湯普生老師應邀參加了他的婚禮,并且坐在屬于新郎母親的位置上。史道達博士悄悄的在湯普生老師耳邊說:“湯普生老師,謝謝您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讓我相信我有能力去改變!”
湯普生老師熱淚盈眶:“泰迪,你錯了!是你教導了我,讓我相信我有能力去改變——直到遇見你,我才知道怎么教書!”
二
這一部分,相信很多人看不下去,忍到59這個數字時看第三部分吧
需要托福成績,那么首當其沖要擴充詞匯量。托福核心詞匯21個單元→每個單元約 100 個單詞→一個單元分2次完成,就是說,21乘以2,總計 42 個階段。那么,在這42個階段里具體如何操作呢?
? 先嘗試做一兩個階段,測量一下完成一個階段需要多長時間。
? 按照測量的結果制作一個時間表,把其余若干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填寫完整(需要做調整)。
? 背單詞需要重復,所以,每3個階段過后要留出與完成1個階段相等的時間去復習。這就意味著一共需要花費完成56(42+14)個階段的時間。
? 每完成總任務的1/3,就增加與完成1個階段相等的再復習時間。一共需要花費完成59(56+3)個階段的時間。
? 學習過程中需要多次快速重復記憶,每次可能相當于完成3~5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由于熟悉程度的不斷增加,每次重復記憶所需要的時間會越來越短,所以,預計進行3次重復記憶需要相當于10個階段的時間。這就意味著一共需要花費完成69(59+10)個階段的時間。
做出以上規劃后,再認真思考完成每個階段的具體步驟,越具體越好。
? 每天早晨騰出一點時間。
? 把前一天背過的單詞朗讀至少 2 遍。
? 聽錄音,跟讀當天要背的單詞3~5遍,主要關注發音、拼寫,順帶看看詞義,能記多少就記多少,不求速成。
? 上午利用閑暇時間通讀詞匯列表,并反復閱讀例句。
? 下午用專門的時間把當天要背的單詞集中背2~3遍。可以一邊讀,一邊抄,一邊背,不要只是坐在那里呆呆地盯著詞匯看。
? 空閑的時候反復聽當天要背的單詞,重復次數越多越好。
? 晚上睡覺前復習當天背的單詞。
三
第一篇,是很多家庭教育論壇上的保留節目,能引起我們深深的共鳴:就應該這樣做老師!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無條件的愛每一個孩子!如果我們的教育多一點愛,少一點冷漠,那該多好……(此處省略的感慨至少500字)
第二篇,是曾經送數萬孩子考出去的李笑來的教學規劃,不管是自己考還是教人考托福,對這個規劃都會看得津津有味,它規劃細致又留有余地,張弛有道、還有點兒算無遺策呢。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前,都像一個項目管理者那樣思考,花費比別人多出許多倍的時間去落實每一個步驟,并通過關注“方法”去反復拆分任務,確認每個子任務都可完成確認無誤,之后再付諸從容而堅定的行動,這不就是“超級個體”么?
真正重要的“道理”那么乏味,而那些經過情感故事包裝的一切,卻能以洪流般的勢頭迅速打開人的心門,直接決定了成交的順利與否。亞里士多德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我們無法通過理智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唉,自古套路得人心吶。這就是傳說中的智商稅啦。
“知乎”上關于智商稅的定義如下:低智商稅是國稅的一種,根據智商的等級來分出不同的稅率,國家和市場通過不同方式對智商的使用進行非強制行征稅,主要收費項目有智商跟不上、智商捉急、智商為負等。收稅人根據智商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行為或者結果收取費用。
如此說來,我們是長年累月的智商納稅人啊:雙11雙12、e租寶、眾籌、冬蟲夏草、各種會員卡、泰國佛牌、張悟本等大師;不屑與大眾為伍的泡在《讀者》里的知識分子,交稅形式則換成了《超級記憶法》、《10分鐘看完一本書》、《炒股3月通》。碰到劉安之、劉一秒、翟鴻淼等大師,更狂熱了,他們憑一張嘴就能讓人血壓躥高,“當你全力以赴時,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如何月入十萬?只要記住我兩個字”……
雖然父輩們經歷的全國幾億人只用一個腦袋的時代過去了,但由于慣性,加上理性思考的雷區太多,我們大腦里思考的溝回很淺,很多事隨便就讓我們的智商打回原形。
對于教育問題,說來傷感,我們是代孩子下注的人。教育,早已和醫療、住房一樣變成了市場。亂哄哄里,對教學規律和學習品質必須有基本的自省,對市面上提供的服務必須有理性的甄別。靠雞湯泡透了的大腦去尋找情懷,那可是太任性了!說的最動聽的就是最好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灌輸,其實就是鼓勵我們交教育智商稅。
分清“道理”和“感悟”,是我們生命中必須掙扎著學習的一課。道理是生命中的糧食,要細細咀嚼;感悟是生命中的味精,貪多會誤己誤孩子。許多認知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往往還是一對永恒的沖突。但雞湯只灌輸一個一條道走到黑的認知,還特意交待:“失敗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半途而廢”、“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往前沖!”、“成功,靠的就是強烈的動機和堅定的信念,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
按照這個正確的認知去做,另一個方面的認知就在現實中給你一棍子。等孩子“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文言文”時(雞湯浸泡下的必然啊),又要心急火燎地接著交智商稅……
養兒育女不是成就他們,而是伴隨他們成長的同時,自己對當年進行復盤,再活一遍。所以,共同成長是真正的陪伴,最好的教育是提升自己。
以此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