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一位網友的說法,讀書本身更像是一件私人的事情。
因為學習,前不久我把微博卸載了。有一段時間,我和室友經常在晚上刷熱門微博,話題全是網絡上的八卦趣聞。微信朋友圈一向顯得嚴肅和專業一些,但是過不了多久,微信也被微博熱詞霸占了。
我感到我們集體中毒了。
真的,當我看到,一直有人在重復“請叫我靜靜”、“良辰在此”、“藍瘦香菇”,原諒我,我用“想吐”來形容。從極度歡喜,到極度厭惡。僅僅幾個月。
我想我該好好讀書了,這種狀態讓我認識到,“都是套路”。
一、讀書真的很難曬
社交媒體時代,很多人迷上了“show”(曬)的狀態:吃喝玩樂,走親訪友,曬得昏天黑地,無所不用其極。從社會學角度來講,通過曬,人們希望在他人面前呈現一個自己理想化的形象。戈夫曼在名著《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里認為,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演出舞臺,每個人都是社會舞臺上的表演者。戈夫曼還認為,印象管理,“就是關注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形象”。他使用“假面具”“演戲”等概念分析互動中的個人,強調人在行動過程中虛假的一面。這套理論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針見血,而且這一針刺的大家就算不是很疼,恐怕也是相當不舒服。什么都可以曬,你覺得讀書該怎么曬呢?問題是,讀書真的很難曬。比如你曬你的讀書筆記,但是對那些已經適應社交媒體的讀者,一篇讀書筆記,遠不如一個搞笑段子、秒拍視頻、八卦吐槽來得有意思。朋友圈與深度閱讀即將絕緣。
二、單向度的人
為什么社交媒體里的人喜歡千篇一詞的表達和千篇一律的曬,讀書人真的少了,還是不愛讀書的人炒的太火了?
信息生產機制決定了我們看到的就是千篇一律,多樣化被忽略,被遺忘。話語形式和內容也由于這種聚焦效應,喪失了活力和多樣性。手機里的新聞內容推薦機制(各類新聞類app),決定了你將一直看到某類信息,你正在被塑造得日趨片面化,卻渾然不覺。媒體傾向于報道某類事情,使你輕易形成刻板形象。你覺得社會變得越來越糟糕,你覺得人心叵測,你覺得“城市套路深”,你覺得世界上壞人多于好人。你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等著別人給你判斷,然后你贊同或是反對,你不深究過程和原因,你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對錯來區分,你不想講道理只想罵娘。社會正在變得日趨單面化,而我們日趨成了單向度的人。社會學家馬爾庫塞說,如果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所具有的特點,使得它不能利用現有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將人的存在(人性)充分發揮出來,這時,這個社會就是有病的。
向馬爾庫塞致敬。
三、 用孤獨向喧囂抗衡
說了這么久,就是想告訴你,讀書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讀書可以讓我們變得豐富,認識到世界的多樣化,對事物的認知不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改變思維方式,和單面化的網絡信息世界抗衡。
之所以說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是因為書本不可以快速分享,它稱不上是大眾媒介,只能是你和書本之間的一場私人約會,一個私人互動。它是大量、深奧、抽象、復雜,需要投入長時間的思考和品味。它沒有聲音,沒有圖像,而一切只靠自己想象。這注定了在時空向度上,閱讀者和書本之間只能是一體化前進的。因此,這不能不說是孤獨的。
前不久在地鐵上火起來的丟書大作戰,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場奪人眼球的營銷活動,但也因此觸發我對讀書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
我很少在公共交通上讀書。如果有人在公共交通上讀一本哲學史,那是不可思議的。只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讀了一本余秀華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參加完她的讀者見面會,在市區回學校的公交車上,我讀了一本詩集,并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如果有人在交通工具上讀書,一本詩集是最好的。每一首詩都是簡短的,但是含義無窮。只需一首詩就可以思索一路,解救路途的乏味。和很多人一樣,我也買過kindle,出于新鮮感讀了大半年,但是感覺做標記和翻閱查找不方便,最后還是讀紙質書較多,紙質書即視感強,比較得心應手,可以快速熟知書的脈絡。
盡管讀書的媒介發生了變化,但是我想說的是,讀書本身不會發生變化,在互聯網時代,不應該放棄讀書,尤其是深度閱讀。而在公交地鐵上讀書并不比在其他地方讀書更高尚,或者更裝。當我們在談論讀書的時候,我希望我們在談論讀書本身,而不僅僅是讀書這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