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也對自己的職業路徑進行了一些思考,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如果這是人生最后一天, 你會做你現在的事情嗎?
每天是為了今天要做的事情而醒來的嗎?
今天聽了一本書叫《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跟其他時間管理的書不同的一點在于,他讓我意識到:
首先,時間管理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能,而是心理素質、抗干擾能力、目標管理一系列綜合能力的體現。
因為有時候一份錯誤的職業路線、一份不值得的感情投入,他們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要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所以,不能單純來看時間管理的能力,還有看一個人遇到問題時的決策力,這些都是能否成為一個時間管理高手的關鍵點,而恰恰又是很多人忽略的。
其次,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想到買一個東西要用20年,你會如何作這筆投資?所以,很多有智慧的人看問題的時間跨度比普通人要大很多。
就像老板要考慮公司的長期發展策略,而員工只需要考慮他的月薪和年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在孩子一出生就給他們的孩子在常青藤院校報名,他們瞄準的18年后的目標。
再次,把時間貨幣化,如果時間是錢,你每天會如何花這筆錢呢?算算自己的單位時間的價值。把整塊時間投入在高產出的事情上,而對于可以放權或者花錢辦到的事情,要善于利用錢買時間。
最后,它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如果你不愁錢花,還會做現在的工作嗎?這個問題跟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有關,留給每個讀者自己慢慢思考,因為答案在每個人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