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是興邦之本。如果說人生而是不平等的,那么,教育則是能夠讓人改變這一出身的不平等的最有效的途徑。所以,自古以來,多少寒門之弟,通過勤奮好學而成為碩學大儒,國之棟梁。今天,和大家重溫一篇經典文章《送東陽馬生序》。
這篇文章我是在高中時學的。現在重讀倍感親切,也特別感動于作者作為一代名家,能夠如此誨人不倦,勉勵后進,文中所言,真出自肺腑,感人至深。
關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學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后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重慶奉節縣)。
正文
送東陽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yàn)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ài)。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大意:
這一段是作者介紹自己的年少讀書時的情況:我從小愛讀書,但家里貧窮,只好向藏書之家借書,借來以后,都要抄寫下來,按照約定的時間歸還。數九寒天,手凍得不能伸直,也不敢怠慢,抄完以后,趕緊還書,這樣,別人才愿意繼續借書給我看。二十歲后,又到百里之外訪問名師。老師名氣很大,學生眾多,對待我的語氣和神色都不會稍緩。但是為了求學,我站立左右,畢恭畢敬地請教,老師批評時,不敢還口,等老師心情好些了,繼續求教。就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了學問。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qǐ)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缊(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大意:
這段介紹自己求學之艱。我當年拜訪老師時,因路途遙遠,拖著行李行走在深山峽谷里,冬天大雪深數尺,手腳都凍皸裂了,到了住處,全身凍僵不能動彈,虧得仆人照顧才能緩過來。住在旅館里,一天只吃兩頓,飲食簡陋。同舍的年輕人,穿著華貴,而自己只穿著舊袍子破衣服,也并不覺得低人一等,因為以讀書為樂,且樂在其中,不覺得吃穿不如人有什么丟人的。當年求學時,勤奮、艱難如此,所以,年齡大了后,雖然沒有所成(自謙之話),但是還能列于君子之列,受到皇帝的恩寵,名字排在公卿之后,每天陪在皇帝身邊,聽候皇帝的詢問,天下也知道我的名字。這都是我不停地學習才達到的,那些才能勝過我的,如果也能如我勤奮,所取得的成就也應該能遠超過我?。?/p>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lǐn)稍之供,父母歲有裘(qiú)葛之遺,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大意:
此段講馬生現在良好的條件,勉勵他更要好好讀書。現在的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國家供給飯食,父母供應衣服,不會受凍挨餓;坐在寬敞的房子里讀書,不用奔走去借;有老師輔導,不會出現問而不告訴的情況;所有要讀的書集中在一起,不用再手抄謄錄。這些條件比起我當年好了數倍,那么,學業不精,品德不良,則是沒有我當年專心,而不是自己天質不夠或其它條件不足了。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yè) 余,撰(zhuàn)長書以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大意:
此段是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馬君則是我的同鄉,在太學已經兩年,同倍人都稱贊他非常賢能。我在京城,馬生寫了一封長信給我,言辭流暢,和他談話,語氣平和態度謙恭,說自己小時候勤奮讀書,是個善學的青年。他將要回家探親,我就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治學的艱難。說我是勉勵鄉人學習,這是我的志向,如果有人詆毀我,以為我是在鄉人面前夸耀,豈是了解我呢?
啟發
這篇文章,宋濂以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的求學之難,但是,盡管貧窮,資質普通,通過勤奮讀書卻能夠終有所成,那么,條件好的青年們,只要肯下功夫,當然也能夠取得如自己樣的成績,甚至超過自己!
宋濂一生,勤學不倦,“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所以能夠集大成于一身。清朝的大學士紀曉嵐也說,自己自四歲讀書以來,沒有一日不讀書、寫字的,曾國藩在他的日記里也說,他自從讀書以來,“未曾一日廢筆墨”。所以,凡是在學業上能夠取得成就的,除了資質,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蘇軾說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超拔之志。
宋濂是一個貧書生,靠著畢生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成為名垂青史之人。當代社會,即使是最落后的山村,條件應該都要比宋濂當年好了,但是我們現在流行一種說法: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把不能成材的原因更多地歸究于社會,而不去想,自己是否足夠努力。人的出生并不平等,但是,我們卻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出生時的境遇,不努力,即使出生富貴,而富貴也終究不可守。所以,我們看,蓋茨和扎克伯格們,并不是留給子女財富,而是注重培養他們賺錢的能力。
今天,重讀這篇文章,讓我們都來反思今日平庸的原因,不報怨,不埋怨,而去尋求未來趕超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