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夏CC
閱讀《被討厭的勇氣》,是個令人拍案叫絕的過程,讀到哪兒,手中的筆劃到哪兒,對于其中阿德勒心理學的內(nèi)容,不能同意更多,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這是一部心理學與哲學相結(jié)合的書,初聽您可能覺得過于高大上,看不懂,但它深入淺出。通過哲人與青年的對話,重新詮釋自卑、人生課題、人生意義等內(nèi)容,是一本顛覆常識的“被人討厭”的人生哲學。
自卑是每個人的主觀臆斷
或許在你的人生中,或多或少的自卑,或多或少的被人際關系所煩惱。阿德勒心理學認為自卑是每個人的主觀臆斷,書中的哲人以自己為例,身高只有155,他從小到大苦惱于此,經(jīng)常想如果再高10厘米,人生可能從此將與眾不同,這想法除了讓他更自卑以外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讀懂阿德勒心理學后,哲人突然悟出,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只是低于平均數(shù)的客觀測量數(shù)字而已。這個問題只在于他自己如何看待這種身高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他可以以此自卑而止步不前,也可以看到個子矮小而帶來的優(yōu)點,比如有親和力,能讓人放下警惕心理。哲人由此得出結(jié)論:把自己身高看成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全憑自己決定。正如他所言: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書中也提出“自卑情結(jié)”,即人的自卑感越強,人就會變得越消極,最終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是一種復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tài),經(jīng)常有人把自己的自卑感當成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tài),如:“我因為學歷低而找不到工作。”“我長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男朋友。”“我個子矮,所以別人都不喜歡我。”如果一個人一旦處于“因為A才得不到B”的狀態(tài),那他就會裹足不前。這種心理在阿德勒看來:“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這種人會害怕前進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進步而失去目前所享受的樂趣。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比起失敗,他們更害怕成功。
讀這本書很多共鳴,作者舉的案例,我常常有代入感,比如哲人說越自卑的人會越自負,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有種“優(yōu)越情結(jié)”,即“表現(xiàn)得好像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中。”我經(jīng)常犯的錯是作者口中的“夸耀不幸”,是一種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xiàn)異常優(yōu)越感的模式,是指津津樂道甚至夸耀自己成長史中的各種不幸,在過去的文字以及與朋友的交談中,我經(jīng)常會夸耀不幸。在作者看來,這種行為是想要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的“特別”。這在江湖是也會被人稱為“你弱你有理”。
一切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
阿德勒認為: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而一切人際關系矛盾起因都是對別人課題的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解開矛盾的方法是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如果你現(xiàn)階段最煩惱的事是有個毫不講理的老板,那試著把自己的課題和老板的課題分開,自己的課題是做好手頭工作,根據(jù)老板要求反饋,提高工作效率。而毫不講理是老板該處理的課題,沒必要委曲求全、刻意討好。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人之所以害怕被人討厭,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而事實是我們每個人,只要存在就有價值。雖然辦公室有領導與下屬的階層關系,家里有父母和兒女的親子關系,但總體來說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雖不同但平等”,既然人人平等,那在他人不同意見時,應該堅持自己的主張,并不需要察言觀色的隸屬于他人。就算被人討厭也并不妨礙自己的生活。只有這樣的勇氣才能賦予自己想要的生活。
阿德勒的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能治愈當今重壓之下的你我,他深層次的探討人與人的關系,他教導我們勇敢的不逃避,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