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讀過汪國真的一首詩,至今印象深刻:
《慈母心》
半是喜悅
半是悲哀
最難與人言的是慈母的情懷
盼望
果子成熟
成熟了
又怕掉下來
這首詩深切道出了可憐而偉大的母親以及一輩子為兒女操勞的景象。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她一輩子生活的重心和寄托即是她的孩子,在我和哥哥身上她傾注了所有的愛。記憶中,她從來未真正地為自己活過。小時候父母親吵架時,我記得母親說若不是為了兩個孩子,她再不想和父親一起生活。長大些后看到母親辛勤勞累而心疼,她則安慰說等你們念完書我就輕松不再操勞了……后來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母親將一輩子放不下操勞,并哪怕為自己活一點點。她脫離不了傳統的母子共生關系。
母子共生可以是生活上的共生,也可以是心靈上或精神上的共生。中國家庭中這樣的母子共生現象實在太多,而這種心理和現象也確實有著其深刻和特定的背景。
曾讀過大師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書中講述中國農民大多聚村而居,原因是人多同一片土地需分到每家,同時聚居更方便合作,并保衛安全,而且在土地繼承的原則下后代繼承祖上的遺業,這樣一代代積累就形成更大的村落。而在美國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因為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這樣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
因而美國人更注重主體和個人獨立,孩子成年后如果繼續跟父母一起生活,便要向父母交膳宿費。而中國人更注重聯系,在中國三代同堂一起居住生活的都很多。中國很多父母對孩子愛和付出的表現很像是“包辦制”,從出生到開始念書,到選什么大學和專業,從事什么工作,和什么樣的人結婚,再到替兒女養育下一代。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他們操勞之至、無一缺席,并且有著永遠無法割舍的連接和共生關系。
這種過度依賴的共生關系和家庭邊界的混亂,往往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親子關系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家庭輪回中缺失愛情。父母以愛的名義對子女實施情感綁架,或者對生活加以過多的干涉。子女出于倫理道德責任,為了拯救父母而委曲求全,無法做真正的自己、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上次看到幾句關于原生家庭心理學的話,特別認同。父母應該懂得,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兒女。他們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于你。孩子應該醒悟,回到你的位置上來。只有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才能讓個體更好地與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只有你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你不能拯救你的父母。你已經長大了,你有能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想起四年前去九寨溝旅行時認識的兩位七十多歲的奶奶(我喜歡稱呼她們為楊大瑩阿姨和鳳凰阿姨),她們雖到老年卻依舊能夠將生活過得如此有風骨和精氣神。她們已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和國外的一些地方,楊大瑩阿姨退休后一直在老年大學教書,自己還是個畫家,每年都會去到不同的地方參觀取景,回來后把看到的畫下來再辦慈善畫展;而鳳凰阿姨雖然已近滿頭銀發,但精氣神特別好,她通過自學英語交流已全不是問題,她說她想去哪個哪個國家玩,兒女們想陪她去反而被她拒絕了。她們的老年生活不只有看電視、跳廣場舞,或是孤獨的盼望兒孫們的電話和探望。多好。
因此我不想和媽媽一樣。
附上九寨溝旅行時與楊大瑩和鳳凰阿姨的合照
有的人只見過一面卻可以影響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