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看到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感觸頗深,因為它講述的是很多人經歷過的校園霸凌。
故事是這樣的:石田和西宮是小學同學,西宮有聽力障礙,石田總是欺負西宮,前后丟掉了西宮的八副助聽器。因為這件事,石田被同學孤立,也成為了被欺負的對象。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找到西宮向她道歉,后來兩人成為朋友。
電影很治愈,欺凌者懂得反省,被欺凌者也走出了陰影。
但是,現實遠沒有故事溫情。
霸凌不止暴力一種形式
在騰訊關于校園霸凌的一項調查中,3萬6千多名受訪者,超過一半經歷過校園霸凌。
更有一些極端案例見諸報端,2016年1月,海南臨高縣一少女遭多人毆打、腳踹的視頻被傳到網絡;2015年6月,福建永泰縣初三學生黃某多次遭同學圍毆,脾臟出血嚴重,后手術切除脾臟;2013年12月,河南三門峽市17歲女孩,遭到室友的拳打腳踢,當天跳樓自殺。
除了這些辨識度高的校園霸凌事件,還有一些霸凌沒有被人們看見。
校園霸凌的定義版本很多,總結來看,是一個人長期、多次遭受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欺凌。
很多人認為,只有暴力行為、肢體攻擊才能構成欺凌,但事實并非如此。
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系對立)也屬于校園霸凌。
就像《聲之形》中,大家認為只有石田欺負西宮,但事實上,以金子有希為首的女同學孤立西宮,本質上和石田一樣。
霸凌的陰影可能影響一生
無論哪種形式的霸凌,都會給被霸凌者帶來傷害,甚至一輩子的陰影。
2016年,一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據作者陳述,兒子被同學用廁所的垃圾桶倒扣在頭上,回家后情緒激動大哭,后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遭受重創性事件后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精神障礙)。
這是情況嚴重的后果,還有一些隱形的負面影響,很難被察覺。
比如,自卑。
上小學時,我班有個女同學,學習成績不錯,為人也謙和,就是很胖。
因為身材的原因,同桌和一群男同學從來不直呼她姓名,總是惡狠狠地叫她“死肥豬”,平時少不了過激的言語和侮辱。
她媽找到學校,她同桌若無其事地說:“我又沒打她,就是和她開玩笑。”
這直接影響了她的自信,很多事不敢去嘗試,總覺得自己“不行”。
被長時間欺凌,會降低一個人的自尊水平,影響正常學習,引發失眠等心理生理問題。
一些心理陰影,甚至會伴隨一生。
不要把霸凌當“玩笑”
據報道,《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當事人找到學校,老師卻將霸凌者的行為解釋成“過分的玩笑”。
老師這樣說,除了不想把事情鬧大外,還代表了一種普遍的觀點:孩子之間的矛盾都是小事,不必小題大做。
這對霸凌者來說,就是一種變相縱容。
霸凌者也會以這種觀點看待自己的行為,把它當做“玩笑”。
既然是“玩笑”,那多開兩次又何妨,霸凌的行為會持續下去,甚至變本加厲。
而對被霸凌者來說,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反而可能遭受二次傷害。
設想一下,如果《聲之形》的石田沒有被孤立,如果其他人也認為,他只是開玩笑,他還會反省嗎?
我想,這種可能性小了很多。
所以,任何形式的霸凌,都不是小事,孩子年紀小,但也具有獨立的人格,應當被看見和尊重。
只有霸凌被人們正視,才能打破惡性循環,讓霸凌者迷途知返。
但愿霸凌遠離少年
《聲之形》中,石田因為自己被孤立,體驗到了西宮的痛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現實中,要減少霸凌,靠個人覺醒遠遠不夠。
這么大的題目,只言片語不足以給出答案。
但我還是想說,但愿學校能夠正視霸凌現象,從正面引導學生,保護被霸凌的對象;但愿家庭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在面對霸凌時勇敢說不,并且得到家長的支持;但愿所有人都能客觀認識霸凌,不要將欺負當做“玩笑”,愛護他人,也愛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