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告白兩字的存在就意味著情感的釋放,親情,愛情,友情間的心于心的交換,是溫暖如光的話語,還是滾燙似火的熾焰行動,是一個對象對另一個對象的動態的表現。
? ? ? ?看到書名-無聲的告白,就給人一種靜而沉的感覺,似乎包含深意,但又令人費解,作者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認知,展現出什么樣的世界呢?
? ? ? 選擇看此書兩個方面,上面是其中一個想法,另外一個就是她是在亞馬遜銷量排名如此的驚人,奈何他人都道好?
? ? ? ?翻開書的第一頁,猝不及防的胸口一緊,“莉迪亞死了”,有些出其不意,但和我預期的判斷這本書會比較沉重,不謀而合,對于太過沉重的作品我會刻意避開,怕會帶來些許情感影響,畢竟在被現實蹂躪千百遍后支離破碎的身心,面對著凈是些拿著貞潔烈女的牌匾做著人盡可夫交易的人,還是希望從書中找到那相比現實里夠不著的美好!
? ? ? 魯迅用寫作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而我用閱讀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哭泣的花朵!
? ? ? 剛開始 努力扯著跑偏的心,一頁一頁的探究眾人所說的她的美好,用1天的時間穿行字里行間,著急而又煎熬著,沉默而又咆哮著,絕望而又希冀著,從最后一行字上離開的眼睛緩慢的抬著頭看了一眼電腦屏幕,呈現出一張模糊而陌生的臉,想要吶喊著什么,卻被無情的封鎖著。
凡事需得研究,才會明白
? ? ? ? 魯迅伯伯那句話“凡事需得研究,才會明白”,人是環境的產物,看看小說中的故事人物,了解他們,先得明白周圍環境,首先來看看本書的環境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結合美國當時的局勢,所鍛造的是一個什么樣吃人的社會:
社會環境——種族歧視
詹姆斯(父親)是其最典型的環境產物,白皮膚中的黃皮膚,多么另類,多么孤獨,他的追求——不擇手段融入這個不屬于他的世界,自卑是他的代名詞
工作環境——男女不平等
瑪麗琳(母親)是被向往的世界無情的摧殘著,高中女孩子只有烹飪和家政課,男人是手工制作課,從小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教育,嘗試過,掙扎過,曾拋棄家人和孩子,最終還是歸于廚房,自私是她的代名詞
家庭環境——傳統資本主義價值觀教育
內斯(大兒子)在被忽略的家庭里,他小心呵護自己的理想,寂寞的堅守,忠于等待到了屬于他自己的絢爛煙火,自強是他的名詞
莉迪亞(二女兒)在被過度關注和保護的家庭里,她在兩個角色中周旋著,父母所塑造出來的——討好世界,融入其中,掌握技能,出人職場,她扮演得無可挑剔,而她真正內心的渴望一面只有在看不見的黑夜才能自由游走,自暴自棄是她的代名詞
漢娜(三女兒)簡單而又純真,這正式小孩子擁有的,沒有父母的囚牢,并且年齡較小,受環境迫害不深,所以她相比是算比較幸運的,保持著這樣的心,他觀察到的周圍是如此的正確與清醒,自得是她的代名詞
戀愛環境——出軌,同性戀愛是禁忌
杰克(隔壁鄰居,喜歡內斯)看似叛逆,卻只是為了掩蓋那份不被允許的愛,默默的關注與呵護,卻是如此的無私而溫暖。
? ? ? ?由此可見自我是隨著對外界的認知而形成的,從一兩歲開始,外界傳遞給我的信息,我在環境的身份取決于身邊的人對我的態度,然后中和一下,形成三觀,如果外界在不斷變化,自我也在不斷重新塑造,如果要不被外界影響,牽著鼻子走,只能先消滅自我,自我的形成又是被外界影響的,那就需要與外界隔開,靜心的思考。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 ? ? ?無聲的告白是一部真正適合各個年齡段看的書,種族歧視,家庭教育,青少年自我成長,需要的不同角度思考都可以找到,主要側重點還是在家庭教育。
? ? ? ?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父母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活在迷茫與痛苦中,父母的人生將會在子女身上重蹈覆轍。
? ? ? ?父母成為了不健康人性的產物,導致下一代也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人是環境的產物,父母又影響孩子,有人在混沌中找到了自我,有人在混沌中被打敗了。
? ? ? ?如同書中的詹姆斯一樣,為了虛榮,這個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年代,造就的不是類似與他這樣的人嗎,還有被父母堅信廚房才是女人最好的戰場,要求待志閨中,才是女人最終歸宿的年代下的瑪麗琳,她被禁錮在靈魂深處的理想強加給可憐的迪莉婭,這個與她長得最像孩子,給他最多的關注,最多的恩寵,連內斯和漢娜都心生羨慕,可她的人生實屬不易,生活就是一場死里逃生的悲劇。
正確的給予關注而不是出于自私角度,壓力也是一直動力,關注也是一種肯定,當然這是在給予對方關注愿意接收的情況。
最近看了《真正男子漢》,在空軍篇中,8個人被分成了兩個隊,根據能力,前4名進入空飛組,后4名進入機修組,在前8期8個人由于訓練不管是住宿還是吃飯都是一樣的
而分組后,空飛組的換成了如酒店班的2人間,吃飯也是酒店待遇班的高檔自助餐,而機修組還是之前的集體宿舍和飯堂體制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待遇,從后期的訓練就看出來了,空飛消耗大,承擔責任重,不僅是為了保障體能
而是特意這樣的安排給到空飛組一些壓力,讓他們知道你獲得的關注和寵愛越多,你的責任與壓力就越大,你需要不斷的要求自己,你需要牢記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信仰本是精神的、情感的,是內在的。現在卻以物質的方式暴發式地呈現。
無聲告白是美國60世紀的總體呈現,而21世紀的中國似乎是還在跟隨著他們的步伐,似乎想要繼承與發揚光大
社會環境——嫌貧愛富
消費社會導致鄉村的樸素倫理出現問題。然后得利的是城里人。每個城里人,還都覺得他比鄉村的人更文明。
工作環境——裙帶關系
工作關系就像樹,連枝連經連著根,在如此有愛的團結氣氛下,卻發生了口角
“你憑什么不讓我進去吃飯”年輕的李子樹如有架勢的怒吼道
“哦,你爸是誰,給我看看”看門的李子樹質問他
“我爸是村東頭的劉會計“
“滾,這是你小孩子來的地方嗎,這是鄉長以上及其家屬才能來的”
“啪”一個響亮的耳光落在了看門的李子樹上“我媽是本縣的縣委書記”
看門的李子樹用他那留有5根手指印的臉堆滿了笑容,畢恭畢敬的,年輕的李子樹朝他吐了口水,咚咚而進。
家庭環境——傳統封建主義思維
“哎哎,干嘛呢,看什么電視,去做作業,還有我給你這周安排了8節課外輔導,像我喜歡的畫畫,舞蹈都有,你喜歡的唱歌也報了,剛我經過隔壁小明家,她媽給他安排了10節課外輔導,你再不努力,我看你以后怎么辦”
“閨女呀,媽好想你,終于盼到你畢業了,來,這是我給你買的連衣裙,趕緊穿上,你大姨給你介紹了一個在城里當官的小孩,咱們家以后就靠你長臉了”
“你是要氣死我呀,都30了,還一個人,去年給你說的王阿姨的女兒,嫁了個富二代呀,那個王老婆子每天跳舞的時候都給我說她女兒天天在家享福,給她買東西,不久前又剛生了小孩,你說你以后怎么辦呀,你是不是想一個人一輩子呀”,
“媽,我有自己的工作,我得靠我自己”,
“你那什么工作,自己都養不活,你看看王阿姨家的女兒不用工作又不辛苦,嫁個好老公就行,不過你年紀這么大了,你就不要挑了,找個差不多的就嫁了吧”
父母并不想這樣逼迫自己的小孩,可是在這物欲橫流的大環境熏染下,心慢慢慢慢的生銹了,一代一代的侵蝕下去。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你是要做一面什么樣的鏡子呢?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兜兜轉轉些許年,好像我辜負的唯有自己,忽然發現我從自己的全世界路過,路過了繁花綻放的少年,激情澎湃的青年,濃情蜜意的花樣年華,一路欣賞,小心躲藏!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人需要單純善良,才不會忘記本來的自我。即使沒有什么大的成就,也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吶喊》
? ? ? ?我們如今生活的年代,每個人的生活就像流水線生產出的,靈魂禁錮,希望被封鎖,是選擇迫于現實生活,屈服在一份自己討厭不感興趣的工作或腐朽身心的生活狀態里,而慢慢變老,還是說追求心中理想,懷揣長折不死的精神,迎接挑戰,翻越苦難呢?你有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