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之間是有界限的,對于別人的家事笑笑就好,別多嘴。
1
寫下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剛才無比腦殘的對別人的家事發表了一番越界的言論。這番沒有來由的胡說八道足以媲美楊修同學的自作聰明。
作為一位才疏學淺的文藝老少女,我為自己偶爾放縱的言論而感到羞愧。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楊修同學是因為猜出曹爸爸的“一口酥”、“雞肋”、“門里有個活”等這一類的文字游戲,而遭到了曹爸爸的嫉妒被殺了。其實,這些都無傷大雅,真正致命的是楊修同學參與的奪嫡之爭,成為了權利斗爭的犧牲品。
也就是說楊同學摻乎著人家老曹家的家事。他不死,誰死呢?
再說一樁案子,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之間關于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了爭議和斗爭,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繼嗣“要求世宗改換父母。當時觀政進士張璁上疏責廷臣之非,提出了“繼統”的理論。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欽定大禮而結束。
楊廷和認為明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
——這是一個楊老頭不讓朱厚熜認自己爸爸為親爸爸,而讓皇帝喊明孝宗為親爸爸的故事。說到底還是權利之爭。
楊老頭摻乎了人家老朱家的家事,結局也是楊老頭完敗。
2
歷史一再的教育我們做人之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對于別人的家事躲都來不急。如果操碎了,硬要發表意見,是會遭人嫌棄的。
我們每個人都陷在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里,苦苦掙扎,看不穿,看不透,那么你看到了,是否就有資格一語道破呢?
也許,我們本身所看到的,也有我們的局限性。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每個人追求的價值觀都不相同。在人生這一系列的選擇里,每個人都朝著最利己的方向選擇,至于最后是不是害了自己,那不是局外人應該考慮的問題。
即使我們看的到所有的不良后果,那也是別人的人生。就如同上帝一樣,他看到人類不斷的犯錯犯蠢,并沒有出手阻止啊!
這就是人生吧!無論對錯,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絕對的。不替古人擔憂,不代別人思考,這是一種人性的自覺。
修行永遠都不夠。錘煉自我的德行,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和別人所討厭的人。
3
回顧我管閑事的歷史,令我最愧疚的是曾經贊助一位未婚先孕的女孩去流產。
簡直是造孽啊!先不說大人怎樣,孩子是無辜的。當時我是覺得那小姑娘,人家并不娶她,她卻懷孕了,似乎墮胎是唯一的選擇,然而站在孩子角度,好冤枉啊!也因此,我覺得給她提供幫助,其實是害了她的孩子。
我罪孽深重。
這些年,我一直因為這件事,心中不安。可見,這人要管閑事,一定要想一想是否間接傷害了什么人。自大,狂妄,就是我這樣的無知者所無意中表現出來的德行。實在慚愧啊!
現在偶爾我還是會犯這樣的毛病,這是病,藥不能停啊!我們終其一生能管好自己就已經不錯了。真的,不要多管閑事。
嚴守做人的界限,不越界去評判是非,別人的家事尤其不要多嘴。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親愛的朋友,我錯了。在此收回我所有胡說八道的理論。
如果你想去做一件事,只要不妨礙別人,你就有權利去做,不要理會任何人的胡說八道。
4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心態讓我有時候忍不住去管別人的閑事呢?
自命不凡,自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
啊,這是多么無知的心態啊!人類的行為本身都是靠自我不斷的修正摸索著往前走。誰也不可能說自己就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唯一能指導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自己都沒有走好這一生,又有什么資格對別人評頭論足呢?
除了自命不凡,也許有一種來自內心的對別人親密關系的臆測。
這就不對了嘛,患有這種疾病的我得趕緊去吃藥。
對于別人,對于生命要永遠懷著一份敬畏之心。這樣友誼才會長久,自己才不會成為一個壞家伙。
慣常講別人壞話的人都不是好人,切記。
吾日三省吾身,力求自己不會成為一個壞蛋。
謙卑的存在于這個世界,永遠承認自己的無知與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