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這個角色由鮑勃·凱恩和比爾·芬格創作,設計的造型參考了蝙蝠與蒙面俠佐羅,第一次登場是在1939年5月《偵探漫畫》27期,一推出便讓《偵探漫畫》的銷售量急速攀升。
打從蝙蝠俠誕生以來,總共出現了8位由真人演出的蝙蝠俠,你看過幾部呢?你喜歡克里斯蒂安·貝爾演的《黑暗騎士》中陰郁的蝙蝠俠還是《正義聯盟》中本·阿弗拉特演的滄桑的蝙蝠俠呢?
早期的蝙蝠俠演喜劇(1966~1968年)
1943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了十五段的蝙蝠俠短片集,由路易斯·威爾森與道格拉斯·克羅夫特扮演蝙蝠俠與羅賓,由于當時還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故事的反派變成日本的間諜,蝙蝠俠的身份也是聯邦政府的探員。
二戰結束后,【蝙蝠俠】系列漫畫就開始由寫實黑暗轉變成歡樂童趣的風格,從劇照上我們就可以看到1966到1968年的電視影集【蝙蝠俠】就是在這種輕松氣氛出現的作品。這個系列影集在當年極受歡迎,由亞當·威斯特所扮演的蝙蝠俠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征。
黑暗哥特氣質的【蝙蝠俠】(1989年)
到了1989年華納兄弟推出由蒂姆·波頓執導,在邁克爾·基頓所飾演的【蝙蝠俠】由杰克·尼科爾森飾演反派小丑,電影當中呈現了一個充滿哥特風氣息的高譚市,蝙蝠俠的形象則變得較為黑暗魔幻。
電影使用極大的篇幅描寫小丑的誕生、心理狀態的改變,與煽動群眾的瘋狂心態。這部電影推出之后獲得了4.1億的票房收入,不但邁克爾·基頓改變了原有的喜劇演員形象一舉成為全球巨星,杰克·尼科爾森的小丑形象也成了經典的銀幕反派。邁克爾·基頓在漫威最新一部《蜘蛛俠:返校季》中飾演小蜘蛛的敵手禿鷲。
魔幻色彩的【蝙蝠俠歸來】(1992年)
1992年,89版《蝙蝠俠》原班人馬所制作的【蝙蝠俠歸來】上映,米歇爾·菲佛在片中演出貓女,由丹尼·德維托演出企鵝人,克里斯托弗·沃肯演出反派馬克斯·史勒克,故事講述了史勒克聯合企鵝人操縱輿論,讓蝙蝠俠成為全民公敵,并且計劃讓企鵝成為市長。
比起前作,這集當中的蝙蝠俠變得更加魔幻,蒂姆·波頓將反派企鵝塑造得更像動物,原本漫畫當中的企鵝只是一個穿著禮服的矮胖男子而已,但是電影當中他卻會吐出黑色的血液,而且從小因為長得太過畸形遭到父母的拋棄。
而貓女的誕生則是在摔死之后在貓群圍繞之下復活,這些脫離寫實面的情節都增加了電影的魔幻元素。這也是蒂姆·波頓之后一次執導蝙蝠俠了。我覺得如果再讓蒂姆·波頓執導幾部,應該會慢慢演變成黑色童話吧。
【蝙蝠俠歸來】在當年的評價很不錯,但是票房卻不算理想,因為電影當中的一些畫面過于暴力,還讓一些周邊合作退出。
一本正經的搞笑【永遠的蝙蝠俠】(1995年)
1995年上映的【永遠的蝙蝠俠】蒂姆·波頓改任制片,改由喬·舒馬赫執導,方·基墨出演蝙蝠俠、克里斯·歐唐納飾演羅賓,這一次的反派請了湯米·李瓊斯扮演雙面人和金·凱瑞飾演謎語客,跟前作相比氣氛顯得輕松胡鬧,由于上一部過于暴力,而這一部就過于謹慎。
片中的打斗暴力性降得很低,反派也顯得相當喜感,但是這部電影在當年獲得成功,獲得了3.3億美金的票房收入,在當年的世界電影票房排行榜名列第六,喬·舒馬赫也因此取代了蒂姆·波頓成為蝙蝠俠系列的欽定導演,并且很快就投入續集的制作。
史上口碑最差的【蝙蝠俠與羅賓】(1997年)
這一次找來了阿諾·史瓦辛格飾演反派急凍人,烏瑪·瑟曼飾演毒藤女,艾莉西亞·希爾維思通飾演蝙蝠女,而蝙蝠俠則改由喬治·克魯尼演出,由蒂姆·波頓建立起來的黑暗魔幻色彩在本片完全消失,成了一部色彩繽紛的真人特攝。
人物的形象單調,劇情也極度簡化,以確保低年齡層的觀眾看得懂。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后惡評不斷,雖然仍舊獲得2億美金的票房,但是造就了極差的名聲,不但喬治·克魯尼聲明他再也不會演蝙蝠俠,也讓原本打算制作的續集無限期停止。
回頭來看蝙蝠俠系列電影,喬·舒馬赫版本的蝙蝠俠最大的特色,應該就是歷代蝙蝠俠系列當中,唯一在蝙蝠裝上放上奶頭的,我想喬治·克魯尼穿上蝙蝠衣的時候應該都很想死吧。
在【蝙蝠俠與羅賓】的失敗之后,華納考慮了許多蝙蝠俠的劇本,劇情包括描述蝙蝠俠誕生的【蝙蝠俠:元年】,【蝙蝠俠對超人】等等。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我是傳奇】的場景當中,曾經出現過【蝙蝠俠對超人】的標志。
其實就是因為電影的編劇同時正在寫【蝙蝠俠對超人】,所以故意開的玩笑,當然,這個版本的故事當年沒有拍成。
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2005~2012年)
2005年,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蝙蝠俠:俠影之謎】,重新將故事拉回到蝙蝠俠的誕生,電影大篇幅的描述了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過程以及他的心理變化。
影像風格也走向寫實化,蝙蝠俠的武器多了許多「科學」說明,人物變得更具有人性,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后,無論在票房收益或是口碑評論都獲得相當大的好評。
2008年,諾蘭版的蝙蝠俠續集【蝙蝠俠:黑暗騎士】推出,由希斯·萊杰扮演反派小丑,亞倫·艾哈特演出哈維·丹特,和以往的蝙蝠俠系列作品相比,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相當的簡短,大量且復雜的劇情與對話成為電影的重心。
諾蘭使用了多線敘事,正反派的互斗從以往純粹的肉體格斗,轉變成陰謀與謀略的比拼與價值觀的辯論,蝙蝠俠成為了一位悲劇英雄,甚至在片尾成為了一位人人喊打的罪犯,本片在推出獲得了十億美金的收益。
也因為希斯·萊杰在電影上映之前一月意外過世,該片成為當年最熱門的社會話題,希斯·萊杰所飾演的小丑獲得了金球獎與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以超級英雄電影獲得獎項提名且獲獎的電影作品。
2012年,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完結篇【蝙蝠俠:崛起】上映,湯姆·哈迪飾演反派貝恩,安妮·海瑟薇扮演貓女,這部電影雖然仍舊企圖維持寫實的影像風格,然而部分情節還是有所脫離現實風格的。
像是蝙蝠俠被囚禁在的監獄里,受傷與復原的方式,都很難用現實的方式來呈現,對于價值觀辯證的表現也不如前作【黑暗騎士】,但是這部電影仍舊獲得了十億美金的票房收益。
50年后的少年蝙蝠俠劇集【高譚市】(2014年)
電視影集方面,雖然從1960年代之后,一直都沒有新的蝙蝠俠,但是在2014年,華納電視推出了蝙蝠俠的前傳影集高譚市,描述蝙蝠俠的警察好友高登局長年輕時的故事,少年時期的布魯斯·韋恩以及各大反派都會出現。
想多了解蝙蝠俠的背景故事,如果不想看漫畫的話,這部影集絕對是個不錯的入門。
最強壯也是最滄桑蝙蝠俠【正義聯盟】【蝙蝠俠對超人】(2016~?)
到了2016年,由扎克·史奈德導演,本·阿弗萊特演出蝙蝠俠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黎明】上映,諾蘭的寫實城市被取代,電影更加強調動作特效場面,影像風格偏向魔幻,本·阿弗萊特版的蝙蝠俠也是歷代蝙蝠俠中最高大壯碩的一位。
雖然批評施耐德不特別注重劇情和故事邏輯,但是新版更偏向感性面的描述,使電影更接近漫畫原著的精神。本·阿弗萊特本身也是一位有過知名作品的導演,據傳他將執導新的蝙蝠俠獨立電影,但是他已經辟謠,會繼續出演蝙蝠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