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愈之旅》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書的的作者是臺灣敘事心理治療師周志健,通過講述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他的工作坊等學員的故事,讓大家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引起共鳴,獲得療愈。
作者周志建他有一個給子女帶來無數傷害的母親(虛榮、偏見、愛批評),他不掩飾的說自己對母親的一種厭惡之情。他也曾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但他已經完成覺醒,那就是:父母就在那里,所有的傷害已經成為過去,不如讓心中“完美的父母”死去,在底心接受現實,現實就已經開始默默改變。那個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父母”或者是“別人家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痛苦之源。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追求完美就像是用一把刀將人劈成兩半,扔掉缺點的一半,只要優點的一半,毫無疑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追求完美是心靈的陷阱,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
作者講了一個《地海巫師》的故事:巫師格得被一個自己召喚出的黑影日夜追逐著,不斷地受到傷害,他知道制服黑影只需要喊出黑影的名字,它就會立即消失,可是格得卻不知道它叫什么。直到有一天,格得被黑影逼至懸崖無路可逃時,大聲喊到“格得、格得!”,黑影竟然被收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黑影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黑影,生活中我們所討厭的,給我們帶來傷害的,正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禁錮,只有直面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關注每一個當下,傾聽內心的聲音,愛就會從心底產生,關心別人,走出心的牢籠。
在一個個的故事中,我們看到別人的傷痛,看到別人糾纏的人生,看到別人的努力,也開始回想自己的人生,然后開始著嘗試講出自己的故事,一個故事引出另外一個故事,每一件事情的后面都有一個故事和動機,我們生而不同,我們卻又是如此的相同。
貧窮的不是你一個,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一個,承受痛苦的不是你一個,跌入深淵的也不是你一個。
而我們經歷了那么多,依然能夠堅強的活著,你是怎么做到的?
其實我們念念叨叨的講些無關緊要的話的背后,是想表達什么?
不斷深入的詢問自己,我們便可以找到那個黑暗,然后面對他。面對自己的殘缺和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好好的愛自己,不要為難自己,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當自己改變了的時候,其他人也會受到我們的影響,不要急著成功,不要急著改變。
有些花開的比較完,有些花沒有開便凋零了,但是沒有關系。
在自然的循環中,很多事情會水到渠成。
(文:邵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