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曾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愿意將就。”
期末的時間好似白云蒼狗,匆匆而過。從一七年的八月份開始,可能是活得太過安逸,也或者是自由的支撐,我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恍惚,越來越沉靜。漸漸地,會開始回味一些老劇,不算是經典,卻都值得紀念。
《何以笙簫默》,相信看過的人已太多,但是翻閱下面的字字評論,很難找到一個有著相似觀點的知心人。七年的時間,或許是顧漫曾經最真摯的等待,在十年前,也許這堪稱是一段青澀的最美年華,但是在十年后,大學里的情感不再單純,不再懵懂,不再那么值得記憶。也許有人會說,是你的不幸,沒有遇到那個值得等待的人,然而,確實有一些人,選擇做一個依舊糊涂的單身青年,孤獨時,默默提筆,記下自己的零星點滴。
中學時代,我們有念過“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里,我們沒有徐志摩那樣的才子情懷,沒有林徽因的佳人溫婉,更是匱乏趙默笙那樣一次又一次的積極樂觀,生在當時,活在眼前,不渴求那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人生,更向往一種平凡的快樂。
“七年,另一個男人,承認吧,何以琛,你嫉妒的發狂”。還記得嗎,這是哪里的句子。突如其來的領證結婚,卻被誤認為是一次離婚的玩笑,短暫的分別,漸漸認真的思考后,他的確輸了,輸給了愛情,輸給了一年又一年的無望等待。不,他沒有輸,他用時間沉淀紀念,給過去留下一個缺口,一道光束,一份期待。
七年,可以看清的東西太多太多。在即將結局的時候,我很喜歡那個故事,小紅送給默笙的一本書里這樣寫到:一個三十歲的女人,在經歷丈夫的背叛后,突遇車禍離世。然而,命運帶她輾轉回到了十四歲,重走人生。此時的默笙,惟愿重走一番青春,能早些與丈夫相知相戀,但是,何以琛,在這失而復得的重逢過后,他以愛之名,回憶著別人口中的七年之癢,他永遠不愿意就將就的這個人。他不愿重來,因為,今日,歷盡坎坷,來之不易。
算一算,他們再度重逢的年紀大約已是二十五歲了,七除以二十五,結果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比例,前生是怎樣的輪回,今生才能有這般難以忘懷。鐘漢良,影迷心目中的小太陽,他的臉上沒有四十歲所雕刻下的痕跡,沒有任意的違和,他就是何以琛,那個天才少年,那個癡情男子。一定要說的還有,我很愛很愛這部一五年的作品,三年時間的打磨,并沒有使他褪色,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再度重溫,很慶幸,還是當年的感覺,就像自己并未變老,依舊未成年,依舊愛幻想,就好似,屬于自己的何以琛,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