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拖延&心理
捍衛控制權
對每個人來說,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們也應明白,在這個世界中我們還需要遵守不是由我們制定的規則,并順應別人的需求。那些掌控感強烈的人或許會抗拒任何人對他們的要求,拖延成了他們獲得掌控感的一種反射式的反應,利用拖延來讓自己獲得掌控感。
案例:你在銷售公司產品,收到客戶的信息,說對你們的產品感興趣,讓你馬上發資料給他,證據頗為傲慢。你有點惱火,于是故意磨嘰半天才發過去。
這些拖延問題的背后,都是爭奪控制權和贏得獨立自主的戰斗。
一、捍衛控制權的表現
1.規則不廢不立。不想遵從規則,無論是一般性的規則,還是來自于生活中最重要人的信條,甚至是來自于自己的規則。
2.弱勢者的權力。上司,老師和長輩,他們可以發號施令,但你可以選擇不干或慢點干。
3.讓我清靜點。拖延是抵制侵犯的方式。別人對你提的問題,對于你不想回答的,你就會拖延回答或是回避。
4.與時間競賽。享受通過拖延把自己置于“懸崖邊緣”的刺激。
5.報復的滋味。如果你受到某人的怠慢、傷害,拖延就會成為你報復的工具。
6.逃避現實。不愿意接受事情的本來面目,用拖延來麻痹自己。
小建議:這個過程是不自覺的,因為與你埋藏在潛意識里的經驗相關。一旦覺知,你需要警醒自己,這種抵制的沖動是針對真實的被控制,還是只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小孩想任性一把,彌補當年缺失的自我控制感。如果是后者,請你輕輕告訴TA:親愛的,不要怕,這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二、捍衛控制權的內在信念
最為核心的內在信念是:個體的獨立關乎自我價值。他們必須確保事情按自己的方式運作,認為越顯示獨立,越能加強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能力(具有獨立性,反對受控制) =表現(通過拖延,我說了算)
案例:康妮--小時候優秀--完全被父母掌控著,規劃好--上大學離開父母控制--一匹脫韁的野馬--揮霍自由時光--被學校勸退。她在學業上的倦怠拖延是她對父母的一種反抗。
這里的拖延不僅僅是為了爭奪控制感,也是為了自身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或許正是由于如此強大的動機,很多拖延者才會如此頑固地不愿意改變。
當獨立性成為一個人壓倒性需求時,抉擇就會變得異常困難。不管是開始一段關系,集中精力寫作還是開啟一項創業,這些決定意味著將自己的利益和偏好暴露給別人,這會導致失控。比如你喜歡某一個人,在獲知對方也對自己感興趣之前,你很可能不會主動出擊。你不愿意在工作中顯露自己晉升的野心,同樣因為不想別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別人不清楚你的立場,就無法捕捉你的弱點,你隨時都可以轉身脫離被暴露的危險。
有時候你會故意讓人們知道你的拖延習慣,比如你根本不想參加同事們的聚會,無意幫同事做一件麻煩的事情,但你又不想顯得不夠合群,這時,拖延是隱藏自己真實感受的擋箭牌,畢竟,誤事的是拖沓的習慣,而不是你的內心。
三、爭戰原因
(一)防衛哲學
1.世界不可預知。這個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你無法知道別人是真心支持你還是企圖操控你,本著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的精神,通過拖延來掩蓋自己的弱點是自保的方式。
2.他若強勢,我必弱勢。如果你有個獨斷專行的伴侶,極為強勢的導師或領導,就能體會自己的意見是無足輕重的。積極履行責任、完成任務不正好落入控制的圈套嗎?拖延會讓你在強大面前顯得不那么渺小和軟弱。
3.合作相當于投降。對有些人來說,配合、答應就意味著屈服,還記得大學生學業滑坡的例子嗎?有時候,阻礙別人對你的要求,變得比自己想要什么更為重要,從抗拒中獲得滿足感變成終極目標。
(二)成長陰影
對被控制比較敏感的拖延者,往往成長于一個不鼓勵獨立自主生活的環境中。他們可能從小被家長嚴格管教,個人習慣被過度干預,因為批評變得不自信,因為過多限制而缺失自主性和創造性。被過分管束的孩子,他們的獨立人格常常得不到鼓勵和支持,反而被譏笑和打壓。這些生活細節反復在成長中出現,將對一個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孩子會覺得獨立并不是好事,當他們長大到有獨立自主訴求時,便以一種難以調控的拖延行為表現出來了。因為他們會認為將要面臨人們的約束而不是支持。
小建議:當你發現拖延和對受控過于敏感有關,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的反應針對的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的抵制情緒來源于成長中的恐懼,而不是現實。規則和要求并非都是控制,良性的互動與合作,可以是令人愉悅的。
心理舒適區:對親近與疏遠的恐懼
我們應該多大程度涉入別人的生活?
我們要維護多廣的人脈關系?
我們應該和哪些人深交?
我們要花多少時間獨處,多少時間和他人相處?
每個人都會問自己這些問題,維持一定的人際距離對我們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至關重要。對很多人來說,離開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跟別人太親近或太疏遠,都會感到不舒服。
一、對疏遠的恐懼:我絕不獨自行走
作為社會洪流中漂浮而渺小的存在,我們絕大數人都喜歡親密關系,希望有人陪伴,渴望得到別人的愛與支持。當一個人感到無法完全依靠自己做事時,面對需要獨立運作的事就會彷徨退縮。一旦我們對自主獨立持猶疑態度時,就可能采用拖延策略。
(一)對疏遠恐懼的表現
1.需要幫助--請求對方提供一個框架或者觀念,以便拖延者可以把它當作行動指南。有的人在團隊里覺得自己干勁十足,點子多多,但是一旦讓他一個人完成一項任務時,他便毫無頭緒,遲遲不能開始。
2.努力成為第二--有的人甘愿居于副職,樂得其所,他們不愿成為一個領導者,而更愿意成為一個領導者的幫手,與周圍建立友好的關系。
3.S.O.S緊急呼救--有些拖延者喜歡自己給自己挖坑,然后期待有人可以跳出來拯救他們。拖延是一種好策略,讓他們陷入可憐和絕望的境地。如:拖著不寫暑假作業,找到學霸抄作業或者讓家長幫他們完成作業。
4.重溫舊情--幫助拖延者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
5.忠實的伙伴--拖延有時會讓你減少孤獨感和被拋棄感,因為拖延讓你的頭腦中始終有一些未完成也無法放下的事情。
二、恐懼親近:關系太近讓人不舒服
害怕親近的人習慣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拖延是他們的一種逃跑方法。
小建議:無論你的焦慮來自對疏遠的恐懼還是對親密的恐懼,拖延是維護你心理舒適邊界的一種方式。用拖延來換取心理舒適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鼓勵關系雙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發展和成長,在依賴和獨立之間取得平衡,才是一段良好而可靠的關系。
拖延時鐘: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
一、主客觀時間的沖突
客觀時間,即鐘表時間,是由鐘表和日歷來衡量的,可以預知但不可更改。
主觀時間,每個人對時間都有自己獨特的感覺。當我們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時,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將主觀時間(或事件時間)跟鐘表客觀時間整合一起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挑戰。
拖延者的時間概念往往與鐘表時間存在很大差異,常常突然發現時間不夠而暈頭轉向。
每個人的主觀時間都是千差萬別的,比如有的人說十分鐘到,起碼半小時;有的人說幾分鐘,可能已經在樓下。
二、影響我們對時間感受的因素
(一)時鐘基因
比如人體的“時鐘基因”。它控制著我們日常生活的生物節律。例如有些人屬于晨型人,他們在早上的工作效率遠大于夜晚,而有一部人則是夜貓子,白天昏昏沉沉,深夜工作卻效率極高。
(二)未來折扣
當一個目標設定在遙遠的將來,比如為孩子儲蓄教育基金,它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從而顯得不那么重要;而時間較近的目標,比如換部新的IPHONE7則更加清晰緊迫。雖然換手機沒有為孩子存款重要,人們還是傾向于即時的事情,而不是未來重要的事情,這就是“未來折扣”。
(三)時間價值觀的文化差異
當然,時間價值觀上的文化差異也會導致沖突和誤解,比如有些文化非常注重守時和及時行動,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遲到并不會被認為不禮貌,對守時并不十分講究。
堅持遵行主觀時間,會讓你與周圍的人沖突不斷,也造成了你的拖延。
小建議:試著理解他人時間概念上的不同,達成某種妥協,而不是萬事皆按自己的時間表,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協作,減少拖延。
三、時間感的演化
嬰兒時間--生活就是現在的這個當下,他們的時間完全是主觀的,渴望自己的需求能夠無時無刻地被滿足著。
幼兒時間--逐步適應了父母的時間。一部分孩子會把時間看成是一個想要控制他們的敵人。孩子的拖延和拒絕配合實際上是對父母的一種抵制。
兒童時間--外界的時間規則和他們的自我期待起了不少沖突。
少年時間--意識到了時間流逝,對未來充滿信心,時間感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會遇到各種現實的打擊,有些不肯接受現實的人會以拖延作為他們拒絕成長的保護策略。
青年時間--開始意識到現實感,我們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每一件事,我們會錯過一些重要的機會。這個階段嚴重的拖延可能還會影響到人際關系。
中年時間--30歲之后,很多人不再是那個懷有夢想的年輕人,無法接受時間的有限性,拖延就成了一部分人逃離現實中人生限制的一種方法。
老年時間--拖延者也不再否認拖延對自己人生造成的種種后果,人們慢慢接受自己曾經做過和自己永遠無法完成的事情。
接受生命和時間的有限是很難的,也許你想讀一個喜歡學科的研究生,卻一直被現實的顧慮和擔憂絆住,若干年后你會發現,情況不比當時好到哪去。當你不能在每一件事上都如愿以償,接受有些自己永遠都不會再做的事,放棄一些自己無法達成的目標,并不是一件壞事。
四、陷在另一個時間區域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重點,拖延者對時間的感知常常與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不符,比如職場成人像青少年一樣對時間流逝毫不在意,他就會跟成人世界格格不入。你20歲的時候想過30歲什么樣嗎,30歲的時候想過40歲什么樣嗎?如果沒有,你就不會為將來做準備。
時間階段和人生階段不吻合的表現;
1.時間迷失。我們生活中常有不受時間限制的感覺,它既是正面的,也是負面的。當你專注沉浸在某件事中,你會忘記時間的流逝,不管是愉悅的玩耍還是透徹的研究,你會感到舒暢自由、煥然一新。但當這種狀態延續到平常生活中成為你的生活方式,它會讓你分不清有限和無限,從而失去方向感。同樣是1000小時,電視劇和綜藝節目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太多改變,專業研究卻可能讓你成為行家。
2.時間斷裂。拖延者常常會設想一個跟過去沒有關系的自己,你可能會忘記上次通宵達旦絞盡腦汁才熬出的文書,預期這次能夠借助靈感的翅膀一揮而就。當過去的你和將來的你分離斷裂時,你會丟失自我連續感,時間也不再是連貫的整體。
3.過去的好時光。有些人一直沉浸在過去的光輝歲月中,他們把對自己的認識都停留在過去的美好中,無法接受自己目前平庸的生活而陷入抑郁。刻意回避當下的生活現實,最終還是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拖延使你避免立刻面對一些事實:時間在流逝,你正在變老,你能做的事越來越有限。
4.過去和現在
電影《蝴蝶效應》展示了一個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時空穿梭夢,主人公伊萬每一次改寫過去,都引發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導致整個人生改寫。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交織在一起的,我們無法穿越時空,但我們過往的經歷卻活躍在當下。如果你的父母事無巨細地操心你的學習和生活,長大后你就可能尋找同樣風格的導師、領導和伴侶。如果你有個“明星”的兄弟或姐妹,包攬所有的獎勵和贊美,你就可能認為努力沒有意義,成功與自己無緣。你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擔心和焦慮,與過去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小建議:不管你直面還是逃避,你的過去就是你的過去,它永遠屬于你,并成為你的一部分。拖延是一個信號,它牽扯著你回頭看,你可以學著借鑒過去,收放自如地變換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放下心理包袱,盡可能地充實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