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
下著大雨
我沖進一片幽暗
去見你
薯片在手里悉嗦作響
半杯咖啡撒在衣襟上
你在凱里的藍天下
背向凌亂的房間
把憂傷
擰在濕了的毛巾里
抹在開叉的臺球桿上
然后
把記憶
打的
乒乓作響
這是《路邊野餐》的觀后感。
既然要給那個近期備受關注的文藝片寫點啥,就先照貓畫虎,學著鄉村醫生的調調,來一首吧。
別問我這個故事講什么。我實在說不上來。想看的,可以百度一下。不百度也沒事,帶著一腦袋空白進電影院也不錯。
說實話,作為一個熱愛研究萬磁王和X教授基情的資深商業片中毒者,自忖沒啥功力給文藝片做影評——關于此片的各種評論,從音樂到故事,從隱喻到意向,網上一大堆的各種評論,諸位可以自己搜索。不過既然看了,那就也斗膽試著說點一鱗半爪的印象吧。
詩歌與文藝片
那天,我真是冒著淹沒整個北京城的大雨,去看這場電影的。影廳里稀稀落落坐了不多的觀眾——已經超出我的預期了:畢竟,這是非周末的中午一點,而且,外邊下著瓢潑大雨。抱著膝蓋坐在椅子里,一邊摸著自己被雨水淋的精濕的,冰涼的小腿,一邊聽男主用貴普吟出一首又一首的詩。實話說,每次他吟詩的時候,我都會使勁打寒戰。不過,還是有些句子鉆進了心里。比如那句“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有人說這些句子不算多么才華橫溢。竊以為,難得的是它們和電影還算相得益彰。我還記得那個著名到我都不想再提的40分鐘長鏡頭開始時,陳升和衛衛坐在摩托車上,我正琢磨著這鏡頭會不會太悶,詩句就響起來了。可以說,恰好填補了我的感覺空白。
詩用的很多,不知這是不是導演將這部電影定義為文藝片的原因呢?其實進影院之前,我花了一分鐘時間百度了一下文藝片的定義,不得要領。只是又得知了一個新名詞:藝術片。貌似,文藝片是介于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的一種形式。我在想,如果那個長鏡頭就一直沉默下去,沒有詩歌,沒有《小茉莉》,會不會就將這電影變成藝術片了呢?管他呢!現在這樣我能看進去。四十分鐘一言不發我八成要睡過去。我才不管這長鏡頭有多牛逼。
幽默感和生活
黔東南我沒去過。但是電影里明晃晃的展現著每個在近幾年內到過農村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破敗、頹喪和空蕩蕩。這肯定要扯到三農問題,留守問題等一大堆社會問題上。嚴肅的不要不要的。不過奇怪的是,貌似很文藝的電影,在形容這個大命題的時候,卻似乎頗有些小青年的幽默感。
歪歪去拿摩托車,他人已經騎著車走遠,鏡頭卻定格在旁邊一輛正在從大卡車上往下走的挖土機上。挖土機司機炫技般的先用抓手頂住地面,然后慢慢讓車斜下來,再把抓手反過來頂住卡車斗,緩緩落地。我看呆了。當時腦子里回蕩著一個聲音,我兒子看到這個鏡頭要樂屁了!
衛衛女朋友洋洋要去看演唱會,抓起一件貌似很飄逸的半長衫套在嫩黃連衣裙外,翩然離去。一邊走一邊嫵媚的擺弄著衣服,系上一粒扣子——只系一粒哦!然后在船上擺一個四十五度角仰臉的側面造型,很professional嘛。下了船,我們赫然發現她的扣子系錯了位。兩個衣襟一高一矮尷尬的對立著。
婚禮錄像和公路
超喜歡那些走在路上的鏡頭啊——身邊層層疊疊的綠,頭頂混混吞吞的藍,一切閃過,閃過,然后定格。看著那些場景,我兀自坐在電影院里也東搖西晃起來——或許是天冷凍得。想起不知哪里看的說導演以前是拍婚禮錄像的。于是便腦補出他坐在前邊的車里手持攝像機的樣子。看來拍婚禮錄像的技術用在公路片上真是無縫銜接。沒有貶義,你看了就知道了。
音樂和裝逼犯
音樂不少,但是還是那句話,我覺得恰到好處,并沒有喧賓奪主的感覺。飛機游戲時的《世界第一等》,皮卡上的《小茉莉》,還有片尾的?《告別》。話說這首歌還有一個傳奇般的故事:李泰祥曾做一曲,名為《不要告別》,被劉文正唱到炙手可熱。但李卻覺得這首歌不夠“文藝”,想改編卻被唱片公司以吃官司相威脅。于是李找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一位詩人黃慶綺來填詞,寫出了《告別》。后來,黃成了網紅。而這首歌,也因此而不脛而走。
我這音樂白癡看電影時并不了解李泰祥,也不知道《告別》的典故,卻不由自主的在片尾字幕滾動時駐足流連,想聽聽歌,也想看看這首歌的名字。但最終,經不起人去樓空的影廳里工作人員對我的注視,歌沒聽完便倉皇離去。
說到這里,忽然想起一個細節,電影院里有一對父子,兒子十歲出頭,電影進行中總忍不住戲謔喧嘩一下。散場時,那個戴著金絲邊眼鏡的老子一臉羞憤的對兒子說,“你不愛看這電影,但是我愛看,我特別愛看!”,然后,由著兒子臊眉耷眼的一路尾隨著施施然離去。
看來,要做一個過硬的裝逼犯,本人還任重而道遠。
結尾處,送上這首《告別》吧。管他文藝或商業,你送我頂帽子,我便戴著,晴天也是,雨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