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發(fā)熱的面頰
埋在柔軟的積雪里一般,
想那么戀愛一下看看。
——石川啄木《事情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
在單向歷上第一次看到這首詩,然后就隨手搜了《事情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這本詩集開始讀。
讀石川啄木的詩,像是墜入了一場夢境。我看到了一個孤單而悲傷的靈魂,看到了一段短暫而詩意的人生。同時,也在讀詩的過程感受到一種胸腔中鐘聲被緩緩敲響的共鳴之音。
01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很愉快的
貪著春眠的眼睛,
看去很柔軟的庭院的草啊。
很敏銳的
感著夏天的到來,
嗅著雨后小院的泥土的香味。
朽木的微微的香氣,
夾雜著菌類的香氣,
漸漸的到了深秋。
高高低低的屋檐
好像并排游泳著的樣子,
冬天的陽光在上面舞蹈。
如同俳句的短歌,捕捉了四季變化里的一個個短暫卻美好截面,如臨其境之感。對于四季的描寫,作者對于秋季的篇幅是最多的。
阿多尼斯說“冬是孤獨,夏是離別,春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唯獨秋,滲透所有季節(jié)。”不知道作者是否也覺得秋滲透了所有季節(jié),所以格外偏愛呢。
02 人生一定要有忘掉目的的時刻
走到高山的頂上,
無緣無故的揮揮帽子,
又走下來了。
仰臉看著晴空,
總想吹口哨,
就吹著玩了。
早晨的風吹進電車來的
柳樹的一片葉子
拿在手里看著。
并不想念什么事情,
整整一天,
專心聽那火車的聲響。
人生一定要有忘掉目的的時刻,不需考慮別人的眼光,想吹口哨就吹,想唱歌就唱,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德國美學家康德說: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忘掉目的的感受與欣賞,只感知當下,感知時間的流淌,感知周遭的美。在電車上觀察一片葉子的脈絡,花一天時間去聽火車的聲響。這種無目的、純粹的欣賞,才會帶來最純粹的快樂。
03 青春是一首不老的詩
輕輕的叫了自己的名字,
落下淚來的
那十四歲的春天,沒法再回去呀。
學校圖書館后邊的秋草,
開了黃花,
至今不知道它的名字。
想起罷課的事情來,
現(xiàn)今已不那么興奮了,
悄悄的覺得寂寞。
盛岡中學校的
露臺的欄桿啊,
再讓我去倚一回吧。
像一塊石頭,
順著坡滾下來似的,
我到達了今天的日子。
像斷了線的風箏似的,
少年時代的心情
輕飄飄的飛去了。
讀到這幾首詩,我感到既感傷又感觸,對青春的記憶一定是五味雜陳的。那是一段想回卻回不去的時光。
夏天天花板上電風扇悠悠吹來的熱風、秋天在飄滿落葉的跑道上一圈圈走過的路。那個小小校園里的一草一木、樓梯、跑道、教室、桌椅,陪伴著青春那些景物,也許現(xiàn)在都還在,但往日不可追,從告別的那一刻起,就逐漸與那段青蔥歲月漸行漸遠了。
04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筱懸木的葉子落下來觸著了我,
以為是記憶里的那個接吻,
吃了一驚。
像沒有什么事似的笑聲,
同酒一起,
仿佛沁進了我的心腸。
半夜里睡醒覺得棉被沉重時,
幾乎這樣猜疑了:
命運壓在上面了吧。
說是悲哀也可以說吧,
事物的味道,
我嘗得太早了。
生命的無常、人生的悲歡,命中自有定數(shù)。把落葉當成吻的人,把酒與笑同飲的人,同時也是把棉被當成命運,把悲傷與痛苦無聲咽下的人。
人這個載體的包容性讓生命的繁復錯雜在體內(nèi)織成一張網(wǎng),逃不開、掙不脫。面對命運的不可抗拒性,僅僅只能回應一聲嘆息:“說是悲哀也可以說吧,事物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
石川啄木| 留給世界一聲嘆息
看這本詩集的時候,我想象著石川啄木的形象,應該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看透世間冷暖,進而對人間事的看待也有一種超脫和悲涼。
他用孤獨而冷靜的眼光看著這個世界,然后充滿個人性情和調(diào)性的短歌將這些生活中的平常事、回憶、情緒、對生命的理解,用一種低聲絮語和哀嘆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但沒想到他的人生旅程到二十六歲就終止了。
就石川啄木的人生來看,的確是悲涼的一生。童年的貧苦,長大后債務纏身,家中兒子夭折,妻女、母親相繼患病,而他的生命則在最美好的年華戛然而止,只給世界留下了無數(shù)詩,和一聲嘆息。
也正是因為他的人生經(jīng)歷,所以他的詩不乏悲觀、感傷、苦澀、哀喪的情緒,文筆上也充斥了物哀、侘寂的調(diào)性。而內(nèi)容上則充滿對生命和自我的體察,反復閱讀可以品味到其中近乎禪意的詩意。
石川啄木對世界的態(tài)度是既疏離又靠近的。他描繪的世界不是宏大的,而是細微的角度、細微的情緒、淡淡的,給人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每首詩都不多不少,只有三句話。不強調(diào)、不解釋,既短又長的三句話,言有盡而意無窮。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
有一種好的表達,在于點到為止。它的美,在于極簡和留白,就像中國山水畫的留白帶給人遐想萬千的意境之美,文字的留白也是如此。
過多的描述反而破壞了美的意境,你把答案揭露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思考喪失的過程。
詩應該留給人一個思考的空間,讓你去理解和感知。它是一個心靈對話的過程,它是自我發(fā)現(xiàn),是邂逅,是機緣。最后你看到的也許不是詩本身,而是自我。
“可以吃的詩”
在書中,石川啄木說自己的詩是“可以吃的詩”,就是“把兩腳立定在地面上而歌唱的詩。是用和現(xiàn)實生活毫無間隔的心情,歌唱出來的詩。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像我們?nèi)粘3缘男〔艘粯樱瑢ξ覀兪?b>‘必要’的那種詩。”
什么是“可以吃”?
食物可以吃,是給身體提供養(yǎng)分;而詩可以吃,是給靈魂提供養(yǎng)分。
有些詩的滋味,是鮮嫩雞湯中小火慢煨的綿軟豆腐,有些詩是浸潤著生活煙火氣息的爆炒牛柳,有些詩是蓋碗茶,有些詩是大排檔,有些詩是家常小炒,有些詩是山中野味。入口的滋味,沒有定論,個人有個人的喜好與品位。
什么是“必要”?
詩人痖弦說: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散步之必要/溜狗之必要/薄荷茶之必要/陽臺,海,微笑之必要/懶洋洋之必要。
這些“必要”可能并沒有什么用處,但它會讓你感受到美和慰藉,讓你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細小的溫暖和詩意。
翻譯《事情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這本書的周作人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我想,這也是詩的意義。
? ? ? ? ? ? ? ? ? ? ? 從遠的地方
? ? ? ? ? ? ? ? ? 汽笛長長的響著,
? ? ? ? ? ? ? ? 火車就要進入森林了
? ? ? ? ? ? ? ? ? ? By:楊泡泡
? ? ? ? ? ? ? ? ? ? ? - End -
作者簡介:楊卉(楊泡泡),企劃編輯,終身學習踐行者、007不出局踐行者
公眾號:?人間便利店丨
標簽:
· 讀書達人 一年讀100本書
· 原創(chuàng)寫作——專注個人成長、文學、美學
· 終身學習 復利成長 詩意生活 用文字的力量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