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在說,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雖然我們村不是貧困縣,但村民們在溫飽線上掙扎是事實。中國西北邊塞的小農村,大抵都如此。拮據而又緊張。
拮據到什么程度呢?
你時常會看到,一大家子人,一年四季的飯都是黃米粘飯,下飯菜永遠都是土豆和腌韭菜。好的人家呢,還可以多一道菜,是咸菜。我們家就屬于好的那一類型,好也不代表不愁吃不愁穿,區別只是多白面和一道菜。
就這點區別,很多鄰居小孩就把我們幾個姐妹兄弟喚作富人家的孩子。我爸媽能養活五個娃娃,生活不太緊巴,并能把我們一個一個送進學校,不斷地念書,這已經夠得著被羨慕的份了。
坦誠地講,我小時候,沒有吃過多大的、來自于缺糧少油的苦,也沒有受過下地干苦活、掙上學錢的苦。到后來,隨著我爸的不斷奔波,不斷積累,家里情況也一天比一天好。
2
我記得,我們家當時,是在村里很早就裝電話的那一戶,當時整個同心縣城也沒有幾家能夠裝電話的。
當時費用奇高,5000多塊錢一部電話,電話號碼都是同心縣城最早開通的那一批,8022多少。
盡管裝電話的費用,在那個年代來說,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但是我爸常年在外,和家里沒辦法取得聯系,所以一有電話這么個好東西,就立馬裝上了。
順便提一下,沒有裝電話之前,我爸爸和我們聯系的方式都是稍口信兒。給家里給錢也是托朋友帶回來。有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味道。
電話拉進來的時候,因為是村里的第一家,很多人都沒有見過真實的電話,都跑來我家看電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隨著后來村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我家的電話就更切實地派上了用處,有時候他們給妻女打電話進來,有時候村里人就用那部唯一的電話機和外地的親朋好友們取得聯系。
現在想來,我爸其實是為村里人做了一件惠民的好事情。
那時候大家都沒有電話費的概念。我記得第一個月的電話費是2800多塊錢,這把我爺爺奶奶還有媽媽嚇壞了,他們和我們小孩一樣土,居然不知道電話還要交電話費,還高得這么離譜。
一時不知道該咋辦,我媽就給我爸打電話,與其說是不知道解決的辦法,不如說是叫我爸把電話費給交了。
我爸總是在這個時候出場,總能解家里的燃眉之急。
現在想來,我還蠻佩服我爸的,一個農村出來的毛頭小伙子,三十歲不到就要養活一大家子人,當時我們家已是九口人。每次在班里做介紹的時候,我都會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我們姐妹兄弟五個,剛好九口之家。
九口之家的溫飽問題都在我爸的肩上。
反觀今天的我,不要說養活一大家子人了,養活自己都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3
小時候家里雖然不缺吃穿,但不代表不貧瘠。在一些生活細節上,還有各種選擇上,就可以看到貧瘠的影子,而且很深重。
比如,小時候,我爸爸每次給我們零花錢,我和我大妹都舍不得花,盡管自己當時特別喜歡繪畫,但不舍得買畫筆和顏料,一是老師不帶領,二是周邊沒示范,三是我媽媽也不懂什么是發展和愛好,四是我們自己更傻乎乎,完全不明白愛好是個啥。
現在回過頭去想,我們家孩子的很多天份,老早就給夭亡了。
這種在教育上的不得其法,是真正意義上的貧瘠所致。
而且農村的孩子,都是放養的狀態,成長的環境,比較閑云野鶴,也比較惡劣,惡劣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觀上,父母不要說監督孩子寫作業了,就連說話,都不用耐心。孩子們,沒有心靈的關照,經常都是父母厲聲呵斥的對象,或者是家庭紛爭的發泄對象。貧瘠,也常常讓父母完全主控著孩子。
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我和我大妹,有一次玩,不小心把家里的一個花瓶打碎了,我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錯誤、非常無法挽回的事情,我倆懵了,不知道該怎么辦,只知道,花瓶摔碎的事實,如果被媽媽知道,將會是一場災難。我和妹妹,一個八歲,一個五歲多,居然找來了膠帶,用最拙劣的方法,想把花瓶粘連起來,四只小手就那么一直一直拼花瓶的碎片,一片一片,努力著。
無論我和妹妹多么絞盡腦汁,最終都沒有逃過媽媽的問責、大聲訓斥。
我媽是個好女人,真的是個忍辱負重的好女人。但貧瘠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一個摔碎的花瓶對生活可能造成損失,但孩子的心靈則不會。貧瘠,讓原本正常的一件事情,變得本末倒置,也讓大人的性格像一座活火山,隨時會爆發,此種情況下,孩子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茍且生活。
4
說到我媽了,就再來扯點生活在農村的真實情況。
我爸當時多數在外地奔走,所有的家庭瑣事,都落在了我媽身上。我媽生完我們五個的時候,也只不過29歲。年紀輕輕,除了過日子還是過日子,跟個老黃牛差不多,不要說懂教育了,就連生活是什么,她也不大懂。
穿衣打扮,或者有所追求,顯然都有點不切實際。農村的女人,對一切美好事物貌似都是排斥的,一旦誰家的媳婦子有愛美現象,那村里人肯定是熱議一番,往往都是不好聽的言語,更不要說花枝招展了。所以在農村,想要與眾不同,確實得需要強大的心智,這也是我為什么經常不敢回農村的原因,你特立獨行,在農村就是一種倒行逆施。
我媽媽在那樣的大環境下,能堅持讓我們讀完書,已經算是很偉大的事情了。
我媽經常省吃儉用,消費觀也是不花錢為最好。我們一旦有要買東西的愿望,但凡不是緊缺,通常會被我媽阻止,在她的思想里,省錢永遠不會錯。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和我大妹身上都有了這個簡陋的習慣,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但我們后面的弟弟妹妹們就不同了,他們出生的時候,已經趕上了家里的好時候。趕他們上學的時候,也與我和大妹的狀況完全不同了。我、我大妹和后面的三個娃之間的差別,通常讓我覺得我們不是一個媽生的。我和我大妹甚至這么和后面的三個娃開玩笑,你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來享受生活給予的一切美好的,而我們(我和我大妹)就是為省錢而來的。
我和我大妹后來也頓悟了,但是消費觀還是深深地印有省吃儉用的特色。
省吃儉用,已然不是什么美德了,更多是守舊的代名詞。當然,之所以這么守舊,還與經濟息息有關。講了這么多,貌似還是回到了原來的主題上,貧瘠。
看來,我得需要寫一篇文章,專門討論討論貧窮是個什么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