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你小時候一定聽過這樣的話,很可能你還深信不疑——
想賺大錢?想做大事?那就得有冒險精神!
我們所接受的所有文化,似乎都在告訴我們:“膽怯”、“懦弱”意味著失敗,而“勇敢”是成功的代名詞。在“勇敢”的詞義里,又更多的體現為“冒險”。
我看諜戰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緝毒隊隊長得知失聯多年臥底兄弟還活著,并且受盡毒梟的折磨,敵人要求這個隊長只身一人來領走人質。結果這個隊長真的就只身一人去了,一去到指定地點,就被控制了。(雖然結果總是不僅能夠逃出生天,還能順便消滅敵人)
有很長一段時間,針對這個問題,我都在質疑自己:是不是我太懦弱了,或者太自私了?
現在我非常清楚自己為什么這么“懦弱”,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明顯就是去送死啊!毒梟讓你一個人去,你就真的什么都不考慮的馬上出發?
有句話叫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們看到了很多牛人因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獲得了成功,于是我們覺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挑戰自我、挑戰未知的品質。
其實真相往往是,這所謂的“明知不可為”,只是我們這些局外人認為的“不可為”,而當局者根本就是因為看到或者至少相信這件事是“可為”的,才敢毅然的采取行動。
但一個人已經“明知不可為”,卻還要“為之”,并且美名其曰“遇見未知的機會與收獲”時,我們一般會覺得,這是一種愚蠢、盲目、不現實。
2)
說到這里,我想和你分享我對于冒險的理解。
在我看來,冒險無非是兩種,第一種就是上述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另一種就是不知是否可為而為之。
簡單的說,冒險就是,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或者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了的事情。
真正的牛人,從來不做冒險的事情,他們從來不會盲目的相信所謂“勇氣”和“隨機應變”,而是只做自己“能力圈”內的事情。
什么是能力圈?就是在這個圈子內的事情,你知道自己做得了,而且能做得非常好。
能力圈是股神巴菲特提出的概念:你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事實和道理,你只需要明白,當你了解的那一部分事實和道理能形成一個能力圈時,穩定的利潤就在其中。
我們現在假設你是一場戰爭中的指揮官,你手里有幾萬的兵力,你用這些兵力占領了方圓30里內所有的要塞,并且在這個范圍內所有可能埋伏、藏匿的地方都安排了狙擊手。
這時候,只要敵人敢進入你的領地,必死無疑。
這就是你的能力圈,而這方圓30里就是你能力圈的“邊界”。
在你的能力圈內,你有絕對的優勢,并且對這件事所有的缺點和局限性有了正確的估計,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考慮意外的情況下,你是穩操勝券的。
相反,如果敵人是在方圓100里內,你就不一定能夠消滅他們了,反倒是你自己很可能被擊敗。
3)
再舉個例子,考一張數學試卷,如果你已經扎扎實實的掌握了基礎知識,并且已經找到了避免粗心的方法,那么不管卷子怎么出,你至少能夠及格。在這里,至少能及格就是你的能力圈。但如果讓你考80分,那就在你能力圈之外了。
為什么要在能力圈中做事?或者說為什么不能在能力圈外做事呢?
你當然可以在能力圈外做事,只是你的勝算會小很多,因為有太多未知的風險。
巴菲特在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也說得很明確——當你在能力圈內做事時,會有穩定的可預期的收益。
我的一個朋友就特別聰明,有一次他和一群老司機打牌,他知道自己玩心理、玩技巧必輸無疑,所以選擇了極其穩妥的打法——只有大牌才吃,中等的牌毅然丟掉。到最后,幾乎是靠“手氣”的他,竟然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是什么原理?其實就是“在能力圈中做事”。當他抓到大牌的時候,他知道勝算極大,所以毅然下注。而如果他也像那些老司機一樣,玩心理,把小牌當大牌詐吃,把大牌當小牌引誘別人下大注,可能他會輸得很慘,因為玩心理根本不在他的能力圈范圍內,可能偶爾會贏幾把,但總體來說他是絕對的弱勢。對面做的可都是老司機啊!
4)
不過,聽到這里,你可能會疑惑,只做自己做得了的事情,有穩定的收益才做,這和活在舒適區有什么區別嗎?
還是用我朋友打牌的例子和你解釋:
我的朋友以極其穩妥的方式打牌,是為了避免被老手們“玩爆”的風險。
不過如果他想要和這些老司機在“玩心理”上一決高下,那就得不斷地練習,等自己的水平到達可以成為他們的對手甚至已經可以碾壓他們的程度,再加入“玩心理”的陣營。
你看,這就是能力圈和舒適區的最大差別:
我們在能力圈中做事是為了盡可能的“避險”,日后這個能力圈還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擴大,我們可以憑借更大的能力圈去“穩操勝券”的做更高價值的事情。而在舒適區中做事,是因為不敢挑戰自己,所以不管過多久,你始終是原來的水平,永遠不會有進步。
5)
另外,還有人會問:做不了的事情不做這我能理解,可是為什么“不知道能否做得了”的事情也不能做?難道不應該去嘗試嘗試嗎?說不定有新的機會或新的收獲呢?
你是對的。去嘗試,肯定會有新的機會和新的收獲。但這其實是一個選擇問題,當你獲得這新機會、新收獲的同時,你同樣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而這個代價就是——大量不可預知的風險,以及不可預期的收益。
對于如何做這個選擇,巴菲特最尊敬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
我知道會失去機會,但我寧愿過于謹慎100次,也不愿意不謹慎1次。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種,條條道路都能通向羅馬,但我們不可能同時走在兩條路上,這樣的結果只是停滯不前。我們能做的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享受它帶來的收益,承受它必然的代價,最重要的,是堅定的走到最后。因為任何的成功,本質上都是“長期的積累”。
6)
總結一下,有一種成功的方法是:
在你的能力圈內做事,也就是說,不要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也不要做自己“不知道能否做的了”的事情,你決定做一件事的前提必須是:你對這件事情有了深入的洞察和理解,你知道自己擁有了做好這件事情的幾乎所有能力與資源,并且你能夠避免或解決這件事所有的缺點和局限性。只要在能力圈中做事,你一定會有穩定的收益。
但是能力圈和舒適區有本質的不同,前者的核心是避險,并且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擴大,在穩定的前提下不斷爭取更大的收益;而后者是逃避風險,將自己劃定在一個范圍內,止步不前。
有人可能會感到遺憾,因為總是在能力圈中做事會失去機會、失去意外的收獲。但這沒辦法,如果你選擇了“穩中求進”的策略,就必須承受失去一些機會和意外的收獲。
但這又何妨呢?條條道路通羅馬,每條路都有代價,我們只需要選擇一條路全力以赴的堅持下去,因為成功的本質,往往體現于“長期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