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黑天鵝 第十一章 無法預測的原因

本章內容回顧

一.主要論點:

無法預測,是因為預測過程本身太復雜。論據如下(我隨便幫作者補了幾個...):

1.金融機構的五年計劃完全不靠譜。

2.人們的發現是偶然的。往往想尋找一樣東西,但找到的是另一樣東西。比如青霉素,不銹鋼,以及因為尋找小鳥的便便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

3.工具與技術的發現往往帶來意外的用途,并非其本身。比如激光手術,美容整形等等,

4.接著作者對波普爾的歷史決定論進行描述,并認為:預測歷史需要預測技術,而預測技術是不可能的。

迭代預期法:如果預測未來預見某事,那么現在已經預見了。比如預測到車輪的發明,那么就有車輪細節,那么車輪現在就可以存在。(這有點扯,稍后再反駁作者的說法)

5.混沌理論和蝴蝶效應。作者引出了“本章的中心——彭加萊”。例舉三體和跳球運動軌跡無法計算,來說明,看似可計算的運動其實不可預測,因為無法收集到所有的參數信息。社會經濟歷史也一樣。

二.那咋辦?

1.作者認為柏拉圖模型是至上而下,封閉化,程序化的。我們應該反柏拉圖化,保持思維的開放:當事物太復雜,超過理解時,我們可以先接受它。

2.作者又又又扯出機械論的看法:可以計算非生命物體的的運動,但因為生命的自由意識,導致無法預測生命體的行為。所以作者認為經濟和社會學的預測是荒謬的。尖銳批評精確的計算“最優解”,實際是“智力騙局”,“二流學科”,“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3.接著才是我認為本章最重要的部分,作者又又又用“圈里的豬認為主人是友善的,越臨近被宰越相信",來引出金句——過去有誤導性,對過去的解釋更是有誤導性。

有個數據模型:若預測并驗證到的幾個點,可以連出一條直線。但不能證明后續的點一直沿直線出現,它們很可能是正弦線甚至波折線上的一段。(這里我仍然不滿,稍后再說)

4.那么為什么要計劃?

因為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提出和對未來的猜想并進行事實思考的功能。預測提高了生物進化的能力。

5.我們為什么要聽專家的預測:可能是因為社會需要專業化。

————————————————————————————

好了,作者終于講完了,該我講了。

1.作者論據令我不服。萬有引力、進化論等,是主動發現的,不是偶然碰到的。科學上,更多的是先提出理論預測,再驗證。就算是本章里,因為尋找小鳥的便便,發現了宇宙背景輻射,也是先有人提出來背景輻射存在的可能,使人類先有尋找意識。不然即使找到鳥糞,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宇宙輻射。

如果還懷疑,想想愛迪生發明電燈泡,是偶然還是刻意??

作者有意“沉默了這些證據”,劍走偏鋒。引導讀者對既有觀念的懷疑是正確的,但是因此而故意忽略某些反例,是不對的。

——這也給我們一種警醒:有時候我們為了證明自己的偏見是正確的,反而使自己更加理所當然地走在了偏見的道路上,對自己的錯誤毫無察覺。

2.“我們無法想到未來的發明,否則我們就已經發明了”。再看看作者對車輪發明的的說法:預測到車輪的發明,那么就有細節,那么現在就可以發明了,不需要預測。

——這個很扯淡,預測只是趨勢與方向,并沒有細節!感覺作者是在扭曲概念。

如果還要懷疑,再想一次愛迪生發明電燈泡,有沒有預測,然后填補細節.——比如燈絲的材料。

3.考慮直線與曲線的意義:事先必須要有一個曲線的預測,它才有意義。不然,任何線分割無限小,都可以接近直線。你咋知道是正弦線,還是指數線?你不知道,那還說個啥?沒意義。

4.我覺得正確的邏輯:

存在的,就可能被找到;

預測到存在,而主動尋找,則更加可能被找到。

因此作者說,獲得最大運氣的方法就是不斷研究。這點我是認同的。就像成功靠運氣,但是運氣只給有準備的人。

5.回應本周主題:

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隨機性,我是偏向后者。比如希特勒,拿破侖。時勢造英雄還會是英雄造時勢,和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是相互影響的。

人生也是隨機性比較強的,遇到什么人,過怎樣的一生,不是確定的。輸入決定輸出,但輸入數據太大,無法確定。

6.有既定的預測和判斷,然后行動,才符合人類的行為模式。我努力過著自己想要的日子,珍惜并享受偶然得來的生命,這就是我人生的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