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我著急出門去上課,手頭有件事想馬上處理完,當下我很著急,老公見我著急,給出了一二三的建議,而處于情緒中的我沒有把他的建議聽進去,現在反思我當時最需要的是他的認同感受與理解。當我們之間沒有連接時,任何的建議是聽不進去的。
我沒有按照他的建議去做,他感到生氣,他覺得他的建議這么好,為什么我不去照做?在我腦蓋子快要打開時我察覺到了我們之間都有了情緒,當下我突然想到了我需要認同他的感受,于是我壓著自己的那部分情緒去共情他,“我知道我沒有按照你的方法去做你很生氣...。”還沒有說完第二句他就直接說“沒有共情到我”。
哇!!!在我腦蓋子快要打開時我的態度是愿意壓著自己的情緒去共情他,當然我也知道自己的共情技術不夠好,只是被他直接評判為沒有共情到,好火大,他如何得知我這是在磨我自己才有了共情他的態度啊。
于是我開始語氣依然很柔和地吧噠吧噠地說道理,如同他前面提出建議一樣,結果引來了更大的對立,他說我不同意你的理念,你讀書讀傻了吧。我暈!瞬間擊破了我的價值感!
我這半年來都白費了?我那么努力地去學習,改變我自己,改善家庭關系,居然得了一個這樣的評價?我太難受了。
連同著這幾年在工作方面的價值感也被拔絲般抽出來...
可想而知,下午的沙盤活動我沒有太好的狀態,但是活動依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有兩點:一,在沙盤中我創設的悠閑空間只是我內心最夢寐以求的,而不是現實中我擁有的;二,我拿走了沙盤中感到不舒服的別的學員的玩偶,在那瞬間我似乎釋放了剛才不爽的情緒,感到輕松。恩,當然,在后面的團體總結中我也反思到這或許就是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處事風格吧,這樣好嗎?這樣不好嗎?我需要改嗎?如果改了還是我自己嗎?這部分我還在尋找答案。
晚上,還未回家,下午的風波在電話、微信里繼續,具體細節沒有太精彩,只是最后老公在微信里說“我和孩子都在家里等你回來”,這一句話足以打敗一切。
好吧,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