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個禮數大過天的鄉下地方。
窮鄉僻壤,人們在物質和視野上的自由度有限,所以更看重在儀式上給自己找一些存在感。
比如說,端午節和中秋節,子侄們是要請姑姑回家的。
還特地有個童謠:陸月陸(六月六),叫大姑。大姑不回來,躲在門后哭。姑姑們照例要幾番推辭,但是暗地里以來請的子侄們的數量自豪。
我家無男丁,且散落京滬,每想到此,才能理解幾分我家爹爹心里的遺憾。
01
扯遠了,要說的是我家的面食。
我自小被親戚們視為不懂禮數的異類。好在頗有心機地給自己打造了讀書讀迂了的人設,所以并不怎么被計較。沒想到年歲漸長,反倒不自覺地開始惦記起家鄉的那些飲食的規矩。
比如說,前幾天,中秋節的晚上,我給自己蒸了一只紅薯,卻特地給王小寶煮了10只餃子。
幾年前與同事聊天,聽見上海中秋節的習俗是吃芋頭和鴨子,我很吃驚。我原以為全天下中秋節都要吃餃子!
那你們春節吃什么?同事問?!斎皇秋溩影?!
元宵節呢?——湯圓和餃子!
端午節呢?——粽子和餃子!
冬至呢?——還是餃子……
輪到南方的同事們吃驚了:你們還有哪個節氣是不吃餃子的?
我努力地想了想:那個,其實我們清明節是吃油條的……自己聽起來也很無力。
再往北去,好歹還有大米和酸菜。而我的家鄉,除了面條就是餃子,全是面食。
02
幾天前,我作慈母狀地問王小寶:你想吃什么飯?。繈寢尳o你做。我打定他會講番茄炒雞蛋,然后我麻溜地做好端上來,母慈子孝,和諧得不得了。
面疙瘩!他毫不猶豫地說。輪到我驚呆了。
面疙瘩是我家鄉極難做的面食。與生面粉打交道,是我這輩子都沒有預設過的功課。面疙瘩做的像樣,是家鄉主婦們極為體面的技能。端上一鍋大小均勻,濃稠得當,絲絲扯扯的面疙瘩,就像在公司里交出一份有章有法,低調而華麗的PPT一樣。簡直是主婦技能的試金石,修煉和技巧一眼就能看出來。
我娘做面疙瘩,通常都要提前一個晚上把面泡上。第二天也會邊做邊給自己鋪墊,找些面粉或者水的問題,以免做的不好丟臉。
——3歲的王小寶居然要吃面疙瘩!
好在他沒有什么識別力。我花了2個小時,過程做得很到位,打面打得胳膊疼,最后弄出一鍋漿糊,勉強往他嘴里一抿了事。
從此再也不敢問他要吃什么,畢竟童言無忌……
03
每次長途跋涉坐完飛機或火車,或者加班極為疲憊的時候,我會特別想吃一碗面。有時候找不到合我口味的面館,就勉為其難去吃一碗餛飩。
我的家鄉并不怎么吃餛飩,但是餃子更難找,只好勉強替代。
面條和餃子,都是我的爹爹老李極為拿手的手藝。
老李心情好的時候給我們做燴面。面加上油,和得極為筋道。羊肉和各種香料煮湯,佐以海帶絲、黃花菜。配上他用羊油、花生碎做的辣椒醬。一碗端上來,嚯!盛面的碗比我腦袋大。我連湯都能喝干凈。王小寶以極小的嘴巴和胃,也能吃下我的1/4量。
餃子幾乎每周都能吃到。
李老頭和李老太,一個做餡一個揉面,配合得極為得當,這個在我看來繁瑣的工程,對他們來說非常普通。最常吃的是蘿卜肉餡兒,偶爾想吃素的,就是韭菜雞蛋。春天還能吃到較為奇葩的紫藤花餡兒。
紫藤花從哪里來,這個不用細想,看看小區樓下,春日陽光里,花團錦簇中,光禿禿的紫藤枝就知道了。
04
老李擅長做饅頭。但是成色與他的心情有關系。
心情好的時候,他會邊吹口哨,邊把饅頭揉得又大又圓。揉久的饅頭越發的白,出鍋的時候閃閃發亮。他得意于自己的作品,拿去給對門的老太太獻寶,引來對方猛烈的夸贊。
這引起了兩個女人的情緒。一個是對門的兒媳婦,因為有了對比,便不滿于自己婆婆的手藝。另一個當然是李老太。
李老太擅長做蔥油餅。面粉燙過再揉,餅會格外香軟。李老太有時候會自豪的抱怨:做一頓餅,吃掉的面趕上一鍋饅頭!浪費!
老李頭和李老太走后,我就不再買面粉。米也只買小袋的。他們走前囤下的糧食,已經生了蟲子被我扔掉一大批了,剩下的就等著小蟲再生出來,再拿去扔掉。
王小寶被我爹媽養出了河南胃,我頗為欣慰。但是我的手藝很難滿足他。
我很擔心等他長大了,舌尖上再無故鄉。
05
有時候我會想,河南人愛吃面食,也許是代表了禮數上的謙卑與周全。
接風的餃子送風的面。窮鄉僻壤,無力拿出豐盛的美食招待。
但是想想吧,一粒麥子,帶著誠意在田野里發芽,葉脈舒展,金黃的麥穗映射陽光的顏色。乃至細碎地磨成粉,以手掌揉成團,以手指塑成形,再沒有哪種食物需要這么多雙手參與的工序。
讓我用時間的耐心,繁瑣的工序,為你誠心誠意地端上一份面食。
這份食物,帶有掌心的溫度,足以撫慰人心。
題圖作者:Daria-Yakovleva
圖片授權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