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遺失的美好》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毛中杰
? ? 中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沉淀,五千年的文明,猶如一條浩蕩的大河,湍湍地一路走來,一路收獲,也時有擱淺,而那擱淺了的,正式需要我們去追尋的美好……
? ? 一路追尋,尋的是我們遺忘了的“源頭”。一次“脫口秀”節目中,周立波調侃漢服是“朝鮮族服飾吧”、“哪個洗浴中心的”等言論,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認為,這幾句簡短的調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知。古今的電子時代,日新月異,“快節奏”成為了生活的主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因為通訊工具的發達而方便快捷,但在時代飛速前行的同時,我國的傳統文化卻漸漸擱淺,被人們遺忘,何時才能找回那文化的源頭,怎樣才能尋回那遺失的美好?
?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的,周立波調侃漢服這件事,看似雖小,但反應了國人對自己文化漠視的現狀。身為一個中國人,卻不識本國的傳統服飾,這難道不是一個笑柄嗎?民俗學家中敬文先生在其著作《民俗學概論》中指出:“服飾在中國社會里不僅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是還是一種政治符號,其中蘊含著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識形態的理念或其背景。”我認為,越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越要突現自己的文化特色,人不能忘本,要追溯自己的源頭,尋自己的“根”。
? ? 我們的鄰國,日本,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服飾,就保存的非常完好,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日本,凡是重大節日,人們都會穿上他們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服”,以表示對傳統節日的尊重。就算是平常,人們穿和服走在街上,也不會被質疑為“出來援場的”,而在我國,著漢服出現在公眾場合,會被人稱為“奇裝異服”,相較之下,傳統文化的流失,多么可悲,可憤!尋自己的根,刻不容緩!
? ? ? “尋根”之旅路漫漫,道阻且長,需要中華兒女從思想上轉變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認可它、熱愛它、擁護它!將其上下而求索,溯文化之本源,尋中華之根基。一直認為,日本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得以保存、傳承,生生不息,是因為國人的重視及其擁護,那是一種融入骨子里的認可及熱愛,而這種力量,恰恰是我們所缺失的。“2016四川焚燒漢服事件”、“古建筑被改造為創景點”、“商業味濃重的漢服業興起”等等層出不窮的“熱搜”標題,反映了國人淡漠傳統文化的心態。國家文件的發出,漢服的推廣等等都是形式主義,真正需要喚起的,是國人的意識,是那種對本土文化深沉的熱愛和自覺的擁護。
歷史的長河仍然在緩緩前行,一路奔忙的我們不要著急趕路,也要回頭望望,去努力尋找那擱淺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