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理查德·德威特,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哲學系的教授。除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外,他的研究領域還包括了數學、哲學邏輯等。他在深刻理解科學發展本質的同時,還能夠以明白曉暢的語言讓艱深的科學問題不再令人生畏。
關于本書
這本《世界觀》用散文式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各種深奧的科學問題,把復雜的技術問題解釋得通俗易懂,受到了業內專家的一致推崇。有學者評價說,“學生們通過這本書,將會被真正的科學深深打動”。正因如此,這本書被譽為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初學者最理想的入門書籍。
核心內容
本文將首先厘清什么是世界觀,什么是真理,進而運用這些概念,觀察一段科學史,看看亞里士多德世界觀是如何發展到牛頓世界觀的。探究哲學在科學發展、挑戰傳統世界觀的過程中起到了怎樣重要的作用。
一、世界觀是什么
世界觀是一整套關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體系。具體而言,它不是一套各自獨立、毫無關聯的信念大雜燴,而是一套各種信念絲絲入扣、完整一致的思想整體。
譬如說,在古代西方,人們相信的是亞里士多德世界觀。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核心內容大體包括以下幾條:第一,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第二,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它既不繞著太陽轉,自己也不轉。第三,行星、月亮、太陽圍繞著地球公轉,大約24小時完成一次公轉。
這三條和我們今天了解的知識并不一樣。但如果單看這三條,你會發現,用它們能夠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種種現象,而且它們互相之間存在著邏輯聯系。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當時最好的科學數據,都有力地證明了“地球在宇宙中心”這個觀點。
根據這幾條信念,亞里士多德和他同時代的科學家又推導出了成千上萬條對世界的解釋和信念。它們之間都有類似的邏輯關系。這是非常嚴密的一個系統。
當亞里士多德世界觀中的觀點遭到質疑時,需要證明和推翻的,就不僅是其中一、兩條簡單的信念。必須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和假說,替換掉原來世界觀中所有的信條,才會有說服力。正因如此,想要推動世界觀的整體前進和發展,本身并不容易。
二、什么是真理
在世界觀這個信念整體里,如果有一項核心觀點是錯誤的,那就有可能導致這個世界觀里的全部真理都變成謬論。因此,對于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來說,判斷信念是否是真理就非常重要。
作者認為,真理是科學通過眼前的事實創造出來的。判斷真理有兩個標準,分別是“真理符合論”和“真理連貫論”。前者是說,真理是與現實情況一致的信念。后者是說真理是能夠和其他“真理”連貫一致的信念。
根據判斷真理的兩個標準,就可以知道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出現錯誤的原因。亞里士多德和他同時代的學者們確實是努力用科學方法,通過眼前的事實來創造出了一些信條,這些信條甚至也可以用符合論和連貫論去檢驗和判斷。但他們最核心的幾條信念,受到了當時觀察手段、科學方法和科技技術的限制,無法觀察、推測出真正客觀的事實。基礎的錯誤,導致了后來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大廈的崩塌。
三、哲學和宗教在科學進步、世界觀轉換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背后的核心思想是本質論和目的論,二者都屬于哲學信念。哲學信念如何影響了科學呢?比方說,亞里士多德和當時的科學家們之所以認為太陽和其他星星們都是繞著地球轉的,是因為他們把地球以外所有的星球都看成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而這種物質的本質屬性,就是圍繞著宇宙中心轉圈。
那么宗教怎么影響了科學呢?
再舉個例子。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里還有一條關于運動的“真理”,是根據觀察現實得來的,那就是:運動的物體將會停止,除非有外力讓它們繼續運動。如果按這個錯誤原理的思路,那各種星球能夠在天上持續運動,它們應該是有外力推動的。那么這個讓它們運動的外力或者源動力是哪里來的呢?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在解答這個問題時,為上帝找到了位置。上帝是絕對完美的,所以各種星球做完美的、不停息的運動,是因為這些天體有模仿上帝的欲望,它們之所以這樣運動就是為了模仿完美的上帝。從這個解釋,我們就可以看到宗教對科學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世界觀里有很多與哲學、宗教聯系的地方。后來質疑它的種種觀點、理論其實也和哲學、宗教密切相連。
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我們知道這個理論是天文學上的重大進步,是對原來托勒密“地心說”的重大挑戰。但換位思考就可以發現,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吃力不討好的。當時的宗教教會都相信托勒密體系,也就是地心說。哥白尼提出異見是有很大社會壓力的,但哥白尼為此花費了畢生精力。
他為什么要提出“日心說”呢?
答案是:為了對上帝的信仰。據說,哥白尼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在這套哲學體系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太陽代表上帝。哥白尼努力證明“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構建了相關天文體系的原因,是因為他相信上帝,而且相信太陽是上帝的代表。這個例子說明,宗教思想對科學家探索發明新理論的支配作用。
我們都知道,在哥白尼那個時代,教會的力量很強大。哥白尼的學說離經叛道,按說應當立刻清除。但實際上哥白尼的書出版之后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為什么教會能夠寬容他的學說?
因為“日心說”只被教會當成了工具,沒有人認為它反映了真實的宇宙。所以教會可以寬容它作為工具流傳于世。
那么令人奇怪的是,為什么到了17世紀,教會要給堅持日心說的天主教徒伽利略判刑呢?
實際上,當時教會并不排斥新科學觀點,甚至可以說還很寬容。但伽利略非要把“太陽是宇宙中心”這個觀點當做是一種客觀事實去宣傳,這就引起了教會的不滿。
其實紅衣主教本身也是科學家,他和教會其他科學家都高度贊揚伽利略得到的數據,甚至承認利用望遠鏡所發現的事實與《圣經》相反。唯一的不同在于,伽利略認為他所觀察到的這些數據,已經可以說明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但紅衣主教認為,證據還沒充分到可以放棄地球為中心的觀點。所以其實對立的雙方誰也無法利用當時的證據說服對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伽利略除了堅持“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的觀點,還高調地得罪了很多當時有影響力的科學家。這就是他遭受教會懲罰的原因。
從伽利略的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哲學、宗教和科學發展有著非常復雜的關系,科學家本人往往也是宗教和哲學觀念的信徒。科學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在宗教和哲學的框架下進行的。從亞里士多德世界觀,轉變到牛頓世界觀,在這個過程中,哲學的信念、宗教的信仰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哥白尼、伽利略乃至牛頓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其實都是在對上帝致敬。
對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顛覆,也是逐步完成的。新技術帶來了對新事實的觀察,新事實帶來對《圣經》和其他哲學信條的新解釋,這些新的解釋又督促了新理論的產生。比方說,原本在望遠鏡沒發明出來的時候,人們以為宇宙其實沒多大,所以以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心。通過望遠鏡人們發現,宇宙浩瀚無垠,地球宛如塵埃,這對當時的觀念沖擊非常巨大。一開始教會不能接受宇宙無限大的觀點,所以堅持這個觀點的哲學家布魯諾被燒死了。但是后來人們發現,宇宙的無限大可以反映上帝的全能啊。于是這個概念又逐漸被人們接受了。
金句
1. 世界觀不是一套各自獨立、毫無關聯的信念大雜燴,而是一套各種信念絲絲入扣、完整一致的思想整體。
2. 真理是科學通過眼前的事實創造出來的。
3. 科學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在宗教和哲學的框架下進行的。新技術帶來了對新事實的觀察,新事實帶來對《圣經》和其他哲學信條的新解釋,這些新的解釋又督促了新理論的產生。
4. 哥白尼、伽利略乃至牛頓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其實都是在對上帝致敬。
撰稿:丁雨
腦圖:摩西
講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