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絲,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使沒有吃過,也一定聽說過,它是魯菜的一種,是北方常見的一道美食。
八九十年代,拔絲可是宴席的壓軸菜。每當過年過節親友聚餐,或是筵席將要結束時,都要有一盤拔絲菜端上,小孩子必是歡呼雀躍,急不可耐的。待大家一齊下箸,銀絲滿席,趣味無窮。
一盤拔絲端上桌,首先是對視覺的沖擊,色澤油亮金黃,誘人下箸。夾起一塊,扯出千絲萬縷,綿綿不絕。不待放入口中,先用舌頭去迎接扯出的糖絲,若有若無,口內卻分明已有絲縷甜意。及至入口,外皮酥脆、內里軟糯,甜香適口,吃完后口齒留香,余味無窮。
拔絲的種類很多,幾乎什么食材都可以用來做拔絲。在北方,最常見的也是口感最好的應該是:地瓜拔絲、山藥拔絲、芋頭拔絲,另外還有各種水果拔絲。
我吃過最特別的拔絲是:冰淇淋拔絲,那個感覺真是太奇特了:又燙又脆的外皮剛入口,輕輕一咬,涼涼的冰淇淋瞬間溢出,整個口腔里頓時接受著熱與冷、硬與軟、又香又甜的沖擊。這道菜特別的考驗廚師的速度、火候、力道的把握,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做來的。
拔絲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把炸好的原料外面裹上糖稀。但是,熬糖卻是非常的考究,最考驗廚師火侯控制的能力。早了,拔不出絲來;晚了,又糊又苦,味道不好,賣象也不好。一盤成功的拔絲講究的是色澤金黃,細絲可以抻出二三米都不斷。
拔絲的熬糖,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用油熬糖,這種方法就比較考驗你對油和糖的比例拿捏,還有火候,速度的控制。根據我的經驗,不好掌握。我試過幾次,都以失敗告終。
另一種是用水熬糖,這個方法就很簡單了,拿不準油和糖的比例,可以多放些水,慢慢熬。即使糖熬老了,也沒有關系,最后大不了變成掛滿糖霜的另一種點心。
我和兒子都特別喜歡吃拔絲,但一般的食材都需要掛糊炸,比較麻煩。也不知是哪天,忽然靈光乍現,就創造了這款“發面饃拔絲”。
獨創的“發面饃”拔絲,不僅香甜酥脆,好吃!而且做法簡單,一學就會。
第一步,把我們平時常吃的饅頭,切成兩厘米左右的小丁,下油鍋炸至金黃,撈入盤中待用。
第二步,鍋中放入少許水,加入適量白糖,(這個根據炸饃塊的多少添加)大火燒開,至糖汁有點粘稠時,轉小火慢熬。此時,要不停的攪動糖汁,看糖汁由冒大泡轉為小泡,顏色變為淺褐色時,用勺子舀一點糖汁從離鍋約一尺高處細細往下倒,當看到糖汁流速緩慢,有飄絲時,放入炸好的饃塊拌勻即可出鍋裝盤。
這款拔絲,雖然簡單,偶然也有失手的時候。記得是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家庭聚餐,當時特別宴請新婚的表妹。在廚房里叮叮咣咣,燒煮烹炸出一大桌子菜,賓朋滿座,推杯換盞,皆大歡喜。為了顯擺,我宣布給他們做一道“拔絲”,小孩子一片歡呼,其他人也很期待,發面饃也能做拔絲?
一個人在廚房里又是一番忙活呀。在糖熬到飄絲時,心里想著,再熬熬吧,或許拉絲更多更韌。一念之差,結果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待拔絲端上桌,眾人夾起饃塊,光滑利索,一點絲都沒有。那個尷尬,只好自嘲“不好意思,糖熬老了?!北砻梅驃A起一塊放入口中,笑著說:“姐,你要是不說,我們還以為發面饃拔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睗M座皆大笑。
后來發現,生活中,我們越是在意什么事,越想做好,結果往往越是適得其反,是不是?看來,做任何事,都要保持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