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讀過中學的,恐怕就沒有不知道《論語》開篇那三句話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這三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實,比理解這三句話的意思更重要的事,就是我們要想明白,為什么要把這三句話放在《論語》的開頭?
《論語》是編寫給儒家弟子們讀的書,就像《教學大綱》。這教學大綱的第一句話,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地說一說學習的樂趣,便可以了的。我以為,這學習三樂,蘊含的正是古代知識分子最偉大的理想。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可是孔子的時代是沒有科舉制度的喲!嚴格的貴族等級制度,讓普通的士,不見得想做官就能做得上的。當然,如果你做上官了,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當然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之中去!學習知識,并且實踐知識,就是天底下最快樂的事情,所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那如果做不了官呢?當然也不能因為想要做官,而失掉一個知識分子的道德和尊嚴。做不了就不做,專心研究學問。世界之大,有的是和自己同樣境遇,有同樣的理想信念的人。能跟這樣的人一起,相互學習、交流,甚至相互鼓勵,難道不快樂嗎?所以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如果連這樣的朋友都沒有了呢?那也沒什么好煩惱的,人哪怕跌倒在最骯臟的地方,也不會失掉一顆高貴的靈魂。只有那些擁有了這樣的靈魂的人,才稱得上是君子呀!所以才會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看看,《論語》開篇這三句話不簡單吧!簡直就是——讀書人入門必讀之句。你覺得呢?
溫馨提示
應朋友們的邀請,老蕭書房開通【老蕭讀經典】系列,今天是第一篇。以后將不定期寫一些閱讀國學經典的隨筆。歡迎大家參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