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到底說了什么?

中國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日本有人說,“辦企業,要一手拿著《論語》,一手拿著算盤”。

一部《論語》把孔子推上了萬世師表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流傳千古。他的文化塑造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君子人格。


那么,《論語》到底說了什么?

其實《論語》要說的主要問題、全部秘密和精華就在《論語》第一篇《學而》的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現代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這個最最關鍵的第一章,既是整部《論語》的起點,也是整部《論語》的終點。

這一句中最關鍵的三個詞,僅僅這三個詞就道出了《論語》要表達的目的、方法、結果。

這三個詞是:《學》、《習》、《君子》。

我們可以試著想象出一個動人的場景:

在哪遙遠的2500年前,藍天白云,山清水秀,鳥飛蟬鳴,沒有污染。雖說是粗茶淡飯,但是不用擔心地溝油

有一個人,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讀書,讀完了書,扛起鋤頭下到自家的農田里勞動,看到掛滿碩果的莊家,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這是通過在農書上學到的新技術所達到的高產成果,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踐行了知識的重要性。

回到家中,恰好一個談得來的好朋友從遙遠的地方來做客,于是擺出兩碟小菜,一壺濁酒,一杯清茶,然后談點生活,談點理想、談點詩和遠方,不用低頭看看手機,沒有來自朋友圈的干擾

送走朋友,盡管是10里相送,不用擔心訂不上火車票。回家路上,碰見了隔壁老王,和老王啦啦家常,滿心歡喜地想和老王分享一下自己和剛剛送走的好友的同志情長,可是老王只關心他家的羊又生了小羊。

這個人也不在意,更不生氣,仍然保持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

難道,這不正是孔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以及生活在理想社會中的人的生活狀態嗎?

以此,可以總結出如下的推理和結論,回答出《論語》到底說出了什么?

1、《論語》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培養君子,構建理想社會。

2、《論語》告訴人們怎樣做才能成為君子的?

答:學和習。

3、《論語》告訴人們學習什么,參考什么標準才能成為君子?

答:向典籍學習、向圣賢學習。


分別論述以上三個問題:

一、培養君子,構建和諧社會

假設:如果人人都是君子,這個社會自然就和諧了。

疑惑:可能人人都是君子嗎?人人可能成為君子嗎?

大量的社會現實,一再地得出答案: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但是人人都有成為君子的可能。

因為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粒叫做“仁”的基因,這個“仁”只是一個必要的內因,需要外因的作用才能發生和成長。

這個外因就是“禮”和“樂”,“禮”的作用是激發人的規范意識,“樂”的作用是激發人的內心修養。

推理至此一個偉大的發現誕生了:

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大批地打造出君子,要想打造出君子就要用“禮”和“樂”去激發人內心深處的“仁”,“仁”一旦被激發,它就會自然地發生和成長。

這是一個千年一遇的偉大發現,這個似乎帶著“天命”的發現同時也是重任重重地砸在了孔子的頭上,重重地砸在了中華大地上。

當然,凡事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就像一把雙刃劍,福禍相依。歷史的洪流,我們無法回避,我們只能順著潮流一路漂泊。

孔子,在獲得這一偉大發現后,就不遺余力地身體力行,絞盡腦汁地進行推行,不惜像“喪家犬”一般周游列國14年,宣傳推介。

如果沒有神圣而偉大的使命在身上,如果沒有對自己認定的目標和方法的堅定自信,一個血肉之軀怎么會有如此壯烈的追求?

時空,日月星辰,斗轉星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地發展到現在。現在,此刻,當我們縱觀世界,中華文明是唯一不間斷流傳下來的偉大文明,深刻烙印在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符號是君子人格。

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之一,這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

當然,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自信不等同于文化自傲,并不是說我們的文化比世界其他文化高多少,優秀多少。

這一切僅僅說明,我們完全可以,并且應當自信地,傲然屹立在由世界各種文化交織融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大家庭里。

二、學和習

學,是理論學習,習,是實踐活動

要想提升自身的修養和能力成為君子,就只有通過學和習兩個途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話,說的非常重要,非常符合實際。可以通俗地理解成,把學到的東西及時地實踐一下,會用了,或者及時地重新溫習鞏固一下掌握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例如:你學習開車,學習完理論,知道怎么開以后,你及時地練習,會開了,這時這種喜悅是自然而然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悅。

相信人人都有切身的體會,每當通過學和習掌握了一點知識或者技能的時候那種喜悅就會自然地流露。

看似非常普通的一句話,確實道出了最最重要的真理,就是:人類的文化傳承,個人的發展是需要通過學和習的過程來完成的。這也可能就是后來,學和習本來是兩個詞最終合在了一起,叫做學習的緣故。

三、學習典籍、學習圣賢

學習什么內容很重要,在孔子的年代,孔子提出的學習內容包括歷代典籍和實用技能,例如實用技能方面主要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藝。除了學習典籍還要向圣賢學習,比如向孔子最推崇的周公等圣賢學習。

現代社會同樣地學習內容包括理論學習和技能學習,還要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

那么在學和習這兩個活動中,哪個更重要呢?當然都重要,但是,學是從習中獲得的,學又要通過習來驗證和實現,所以習的作用最為特別和更為重要。

我認為,東西方的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文明演進的程度發生了區別。

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就是,我們偏重了學而輕視了習。這也是當前我們的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最重要的區別所在。

西方重在探索和實踐,所以更加有利于促進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我們就缺乏探索和實踐的勇氣和力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和自己切磋交流當然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相信不是什么人來你都會高興的。

有人遠道而來給你借錢,你高興嗎?有人遠道而來給你要債,你高興嗎?看這個朋字,是兩個并列在一起的月字,只有在真正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的交流,當然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交流是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需求。要不然現在中國的微信那么的發達和普及,西方國家的Facebook(臉書)這個社交軟件那么的受歡迎。

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就是在交流碰撞中前行和發展的。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說的太好了,你自己要做好自己,自己已經達到了君子的標準,可是別人不了解你,或者不認可你,你也還是君子啊?任由別人怎么評說去吧,做到寵辱不驚,不也是溫文爾雅的君子嗎?如果太在意別人對你的干擾,會影響你的成長的。


現在關于傳統文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問題。

1、全盤否定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落后了,應當全面進行西化,就像日本當年脫亞入歐那樣。

2、過度傳統化復古化的傾向,過度恐懼外來文化的影響,提出防火墻的構想。其實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3,把中國傳統文化和某個特定的,如,《周易》、《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具體的古典學說劃等號。

4、一說發揚傳統文化,就簡單地認為就要學習傳統的經典著作,如教育兒童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等等。

5、忽略了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再經典的東西終究已經成為了經典。馬克思說過,世界上一切堅固的事物終將灰飛煙滅。

6、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現實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些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是相關的機構和專家學者,以及特定的愛好者的事情。一般人如果不是個人愛好的話,就是把《論語》能倒背如流,一天朗誦《弟子規》1000遍,就能說是發揚光大了傳統文化?就能把我們的探測器發送到火星嗎?


我們曾經有過偉大而輝煌的歷史、燦爛而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根基,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歷史的車輪碾壓到了當下,我們不應沉浸于過去,更多的是要面對未來。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勇敢、自信地和世界各種文化交流碰撞,才能更好地發展,同時這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即使別人不認可我們的文化,我們仍然可以自尊地前行,不也是君子的風范嗎?

其實,這些智慧遠在2500年前,孔子就告訴我們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燕賊閱讀 1,064評論 1 4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燕賊閱讀 1,240評論 0 8
  • 關于本書的評論 此書是對儒家這一人類歷史上也許影響最廣、流傳歷史最為悠久的倫理和精神傳統的深思和啟發式的闡述。它具...
    雷雷有話要嘚吧閱讀 1,448評論 0 4
  • 通過這幾日對貓說的閱讀,由衷的對老貓產生了敬佩之心。雖然他的觀點和想法不一定都能認可,但是他對區塊鏈必將改變世界的...
    小康2017閱讀 284評論 0 6
  • 一個詭異的娃娃在商店里奔跑著。上回商店倒閉后,又重新開了一家娃娃店,這家娃娃店一直沒人來買娃娃,是一個無人售貨店,...
    撒fufu的小恐龍閱讀 14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