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就是哲學。何為形?就是現象。現象可以是客觀現象,也可以是主觀現象(如做夢,幻想)。現象都是可感知的。
人們日常的思維都是形而下的,也就是基于現象的。無論多么抽象的概念都是基于現象的,例如“動物”、“自由”、“美”這些概念。
科學、藝術、價值論三大領域的知識都是基于現象的。科學基于客觀現象,藝術和價值論基于主觀現象。
哲學不一樣,哲學思維試圖超越現象。哲學最原始的問題是“世界的本體是什么”。這個本體就不在現象界之內。
什么意思?假設你是電腦游戲中的一個人物,無論你怎樣探索你所在的那個世界,你都無法發現你的世界的本體。因為這個本體(也就是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代碼)在你的世界(現象界)之外。
我們常常誤以為太陽是“客觀實在”的,但我們見到的太陽,和電腦游戲中的太陽相比,并不更加“客觀實在”。
唯物主義的錯誤,在于把現象當成本體。
唯心主義相反,把意識當成本體。
還有一件糟糕的事情。人類的邏輯適用于人類的現象界,當思維超越現象的時候,邏輯還能管用嗎?
本體論爭論的唯一結果,就是“不可知論”。不可知并不是現象不可知,而是世界的本體不可知(本體存在與否也不可知)。
以上講的是本體論。由于本體論長久爭論得不到確定結論,哲學家們轉而研究“人類是如何獲得知識的”這一問題(也就是認識論),試圖通過解決認識論問題來解決本體論問題。
認識論也分為兩大陣營。一派認為知識來源于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經驗主義。另一派認為知識來源于心靈的內在構造,這種觀點被稱為先驗主義。經驗主義和先驗主義,又叫經驗論和唯理論。
顯然,兩派都有道理。我們的很多知識都來源于現象(經驗),例如糖是甜的,咖啡是苦的。但還有很多知識來源于心靈本身,例如幾何知識。
經驗論認為依靠歸納法可以獲得可靠知識。唯理論認為通過演繹法才能獲得可靠知識。
但兩者都不是那么靠譜。不完全歸納總是存在出錯的可能,例如,你見到一萬只烏鴉都是黑色的,也不能下結論說,烏鴉都是黑色的。
演繹法的問題在于找不到可靠的第一原理(三段論中的大前提)。沒有可靠的第一原理,也就沒有辦法通過推理得到可靠的知識。
認識論研究的結論是什么呢?那就是人類并沒有什么完全可靠的知識。又回到了不可知論。
本來指望認識論可以幫助解決本體論的問題,現在這個希望又落空了。
在認識論問題爭執不下的時候,又出來了一個大神級的人物,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幽幽地說,你們爭來爭去,卻沒有發現,人的思維都是用語言表達的。所以,要弄清認識論問題,首先要把語言搞清楚。
維特根斯坦開創了語言分析哲學。他詳盡地分析了語言的形式、意義和功能,最后得出什么結論?那就是:哲學問題都是由于錯誤地使用語言導致的。維特根斯坦最后說:“凡是能夠說的事情,都能夠說清楚,而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
雖然我沒有深入研究維特根斯坦的理論,但對他的結論一點也不意外。語言,和邏輯、時空一樣,都是現象界的東西,無法運用于現象界之外。
“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沉默”。這是赤裸裸的不可知論。